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医师谢瑞芹
石家庄市急救中心特勤大队队长范彦军
近期,层出不穷的“猝死”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很多人开始反思:我是否也在猝死高危人群中?对此,专家表示,既往有心脑血管病史、长期有不良情绪等人群最易被死神“光顾”。不过,猝死虽事出突然,但并非防不胜防。为此,《乐享健康》特送上预防和急救宝典,与您共同打一场“心脑健康保卫战”。
A、自测你是猝死高危人群吗?
你是性格火爆、动辄就发脾气的人吗?每天,你的生活是否被坏情绪填满?当“压力山大”的时候,你会选择用抽烟酗酒的方式来纾解吗?如果答案都为“是”,那要当心了,“猝死”这道休止符没准哪天就会降临到你的生命中。
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医师谢瑞芹指出,在一则则猝死事件的报道中可以看到,“猝死”在老、中、青三代人身上都有发生,年龄大小并非“跻身”猝死高危人群的唯一因素。
哪些人会成为猝死高危人群呢?谢瑞芹说,一方面,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以及糖尿病、肾脏病和肥胖人群容易发生猝死。另一方面,过度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会导致整个人处于疲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很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同时,高压、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使身体植物神经调节紊乱,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工作、生活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工作狂”、“情绪狂”,如IT行业工作者、教师、医生、媒体从业者也是高危人群。“还有患有预激综合征的年轻人,平时看起来什么事都没有,可一旦伴随房颤,就容易发生猝死。”谢瑞芹说。
此外,有些人在猝死突然来临前,身体会出现一些征兆,作为预警“信号”。心脏方面比如心前区闷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四肢浮肿等;脑部方面比如头晕、头痛、激烈呕吐、半身麻木、肢体瘫痪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最好马上就医检查,如果治疗及时,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谢瑞芹提醒。
B、预防远离猝死需保心护脑
“猝死来得太快,根本是猝不及防。”提起猝死,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谢瑞芹指出,猝死虽然发生得突然,但前期“量变”的过程并不突然,这也说明猝死并非防不胜防。要预防猝死,最重要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就在于起居有常、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作息和饮食方面,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三餐不规律则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因此,不论你年轻与否、忙碌与否,都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期熬夜、不食早餐、饥一顿饱一顿等。饮食上最好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量多食高纤维食物、新鲜果蔬及水产品,限制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限制食盐的摄入。
都市生活节奏快、网络发达,使得现代人普遍运动不足,公众应养成运动习惯,不仅可以增强体质、维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减少胆固醇过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远高于不吸烟的人;酒精则会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精神过度紧张、兴奋或焦虑等负面情绪更会使植物神经系统失调,这三者无异于扣动心脑疾病发作的“扳机”。因此,要保证心脑健康,最好戒烟限酒,远离不良情绪,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此外,要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尤其是对心脏和脑部的检查很有必要。一些具有心脏猝死潜在危险的患者,可通过检查及时发现。谢瑞芹建议,健康人一年至少做一次体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则要一有症状就随时就医。
C、警惕亚健康也让心脑易“受伤”
石家庄38岁的赵先生最近总是觉得全身没劲,头晕脑涨,记性也变差了,医院做了脑部CT、心脏彩超等多项检查却什么问题也没查出。“我到底得了什么病?”赵先生很是担忧。“这种情况可能是身体亚健康引起的。”谢瑞芹介绍,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会出现抵抗力弱、四肢乏力、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多样的表现,让全身各个器官都变得脆弱易受伤,心脏、大脑也不例外。”谢瑞芹提醒称,亚健康虽然是“疾病以上、健康未满”,但如果不及时调整,也可能会演变为心脑等方面的器质性疾病,心脏或大脑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需格外注意。
急救宝典
紧急关头学会施救
石家庄市急救中心特勤大队队长范彦军称,对心源性猝死者的急救主要是由现场“第一反应人”或专业急救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利用人工呼吸将空气送入肺腔,再配合心外按摩来促使血液循环到脑部及全身,以维持脑细胞和全身脏器的存活,主要包括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挤压等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徒手心肺复苏术
(一)确保现场环境安全。
(二)判断意识。即对患者双耳大声呼唤并轻拍患者肩膀,如无应答,说明意识丧失,即大声呼叫来人,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帮助。
(三)判断呼吸。可在判断病人意识的同时进行。
(四)判断心跳(非专业人员可省略此步)。用食指和中指感觉喉结的位置,然后将指头顺着救助者自身方向下滑约2.5厘米至颈动脉处。
(五)胸外按压。
1.按压位置:胸骨上、两乳之间。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伸直或交叉互扣,贴腕翘指。
2.按压方法:上身前倾,双臂伸直,双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垂直向下用力,然后放松。但掌根不要离开患者胸壁,按压和放松的时间要相等。
3.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cm;儿童至少1/3前后径,大约5cm;婴儿至少1/3前后径,大约4cm。
4.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次,节律要均匀。
(六)开放气道。一手压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置于下颚,将其向上提,使病人耳垂、下颌部与地面垂直。(七)人工呼吸。
1.口对口呼吸:救助者用压前额的手的拇指、食指捏紧双侧鼻孔、用口唇包紧病人的口唇,平稳地向内吹2口气。
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
吹气方法:正常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
吹气时间:大约1秒
吹入气量:-ml
有效标准:胸廓起伏
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再吸气
按压/吹气比例30:2
缓慢吹气,扩张蒌缩的肺,减小胃膨胀。
2.口对鼻呼吸:适应于:①牙关紧闭,不能张口者;②口腔有严重损伤时;步骤:a.清理并通畅伤病者的呼吸道;b.使伤病者口紧闭;c.急救者深吸气后,向伤病者鼻腔吹气;d.呼气时令伤者的口张开,以利气体排出。
(八)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交替进行。
按压与吹气比率为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uyf/5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