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或斑块表面腐蚀、溃烂所致,其复发率非常高,二级预防可避免ACS再发,预防猝死,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究竟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ACS二级预防的规范化管理呢?4月1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上,中医院高润霖院士对此进行了详细讲解。
高润霖院士在作报告
一、抗血小板药物所有ACS患者均应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有研究指出,ACS患者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十分重要,比较标准的双抗治疗模式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12个月。但随着替格瑞洛的普及,有研究发现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更能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因此推荐有条件患者选用阿司匹林与替格瑞洛联用。
房颤或主动脉瓣置换患者需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若在抗凝药物基础上增加双抗治疗,则出血发生率增加,故应尽量减少这三种药物的联用时间。具体方法包括:(1)应用较好的第二代可降解支架,可缩短1~3个月的治疗时间;(2)应用第二代可降解支架时,推荐华法林与单个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联用;(3)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将双抗治疗减为单抗治疗。总之,三种药物联用的原则是尽量缩短用药时间,最后减至华法林与单个抗血小板药物联用。
二、他汀类药物有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线性相关,LDL-C降幅越大,ASCV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程度越大,因此,推荐所有ASCV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
那么,若ASCVD患者胆固醇不高,是否可以不使用他汀类药物呢?NO!高润霖院士明确表示,无论ASCVD患者胆固醇水平如何,都必须使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的目标值要根据ASCVD患者的危险程度决定。若为极高危患者,根据我国最新血脂指南,需将LDL-C降至1.8mmol/L。若患者LDL-C水平非常高,很难将其降至1.8mmol/L时,可先降低LDL-C水平的50%;若患者LDL-C已低至1.8mmol/L,此时仍应继续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的30%。
如何使LDL-C水平达到预期值呢?高润霖院士通过3个国内研究作进一步说明。
1.CHILLAS研究:强化他汀vs.中等强度治疗
该研究入选例ACS患者接受中等强度他汀或高强度他汀治疗,基线LDL-C水平2.7mmol/L,79.9%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年。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恶化住院。研究结果显示,经强化他汀治疗后,患者LDL-C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未改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CS患者的LDL-C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低,故强化他汀治疗并未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ALPACS研究:PCI术前负荷剂量他汀治疗无明显效果
该研究主要在中国和韩国人群中进行,研究设计与在欧美人群中进行的AMYDA-ACS研究完全一致。共纳入例接受他汀初始治疗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均计划接受PCI并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d。其中,例患者PCI前12h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2h前再给予40mg。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0天时未见明显获益。
3.ISCAP研究:择期PCI强化他汀治疗未能进一步获益
该研究共纳入例择期PCI患者,强化他汀治疗组在PCI术前2天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术后每日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30天后改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在PCI术前是否使用他汀治疗由医生决定,PCI术后直至研究结束时均为常规治疗。主要终点事件为PCI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梗或意外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研究结果显示,强化他汀治疗组未见明显获益。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推荐我国ACS患者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从中等剂量起始(如阿托伐他汀20mg、瑞舒伐他汀10mg),1个月后若LDL-C水平未达标,则可酌情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故推荐心肌梗死后、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CS患者使用。若为β受体阻滞剂禁忌患者,且同时存在心绞痛,推荐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HOPE研究显示,高危心肌梗死患者应用ACEI/ARB后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中危或低危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的EUROPA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应用ACEI/ARB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亦降低。因此,对于所有ACS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且无ACEI禁忌证的心肌梗死患者,均推荐使用ACEI。ACEI不能耐受者,推荐使用ARB替代。
对于无肾功能衰竭,且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心衰、糖尿病的患者,国内指南推荐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五、生活方式干预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干预、康复治疗对ACS患者二级预防规范化管理的实施也至关重要。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波动、适当的体力活动等。此外,超重患者还应注意减重,血压应控制在/9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六、小结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ACS患者的病死率、复发率。我国统计数据显示,住院期间ACS患者四类药物联合应用的比例较高,但出院后应用程度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因此,规范ACS患者出院后的合理用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崔凤娟┆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ljb/1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