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知识,同时也说治疗心衰是需要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和降低总死亡率的β受体阻断剂的。今天给大家讲讲洋地黄类正性肌力的药物。
正性肌力药物:是指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药物分类为:洋地黄类(地高辛、西地兰、毒毛花苷K)
其他正性肌力药物:β-R兴奋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米力农,氨力农)
一、药理作用1.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阻止Na+-K+的主动转运,细胞内Na+增加,刺激Na+-Ca2+交换增加,进入心肌细胞的Ca2+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反射性使心率下降,外周阻力下降,同时让衰竭的心脏排空,容积减小,室壁张力下降,耗氧量降低。
2.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长期使用地高辛,肾素活性下降,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降低;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活性降低;血管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心利钠肽分泌增加,心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得到改善。
3.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1)抑制窦房结自律性:抑制Na+-K+-ATP酶,使复极化时间延长,减慢心率,即负性频率。
(2)抑制房室传导性:降低心脏传导,即负性传导
(3)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中毒时引起室性期前收缩。
4.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本身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但心衰病人应用后,会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5.对肾脏的影响:心排量增加,使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
二、药代动力学三、禁忌症1.传导阻滞的患者
2.预激综合征
3.室性心动过速
4.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5.单纯二尖瓣狭窄引起的心力衰竭
四、不良反应1.心脏外反应:
(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神经精神症状:疲乏、易怒、精神错乱
(3)视觉异常:黄绿色盲、视力模糊
2.心脏表现
(1)心肌收缩力改变:治疗过程中原有心力衰竭一度好转又突然或缓慢加重。
(2)心律失常: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并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心房颤动者若出现成对的室早应考虑洋地黄中毒。
五、洋地黄中毒的诊断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用药情况、易患因素等综合分析、判断
1.临床表现:
(1)心衰一度好转又加重。
(2)胃肠道反应不能用原有心脏病等其他原因解释
(3)用洋地黄过程中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发生突变
(4)停用洋地黄1-3天,心律失常显著改善或完全消失
2.地高辛血清浓度测定:
(1)洋地黄浓度0.5ng/ml,一般可排除洋地黄中毒
(2)洋地黄浓度2.0ng/ml,且具有中毒表现,可诊断为洋地黄中毒
注:血药浓度检测,谷浓度测是否中毒,峰浓度测是否有效。
六、洋地黄中毒治疗1.立即停药并去除诱因
2.补充钾:帮助钾离子进心肌细胞
3.补充镁:补钾之前补镁,可帮助补钾
4.各种心律失常的纠正
(1)缓慢型心律失常:先用阿托品,无效时慎用异丙肾上腺素。
(2)快速型心律失常:苯妥英钠
5.应用考来烯胺:消除肝肠循环。
七、使用地高辛的技巧应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患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Ⅳ级)都应服用地高辛,而对轻到中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只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利尿剂治疗后症状仍不消失者才考虑应用地高辛;
2、地高辛的血清浓度应维持在有效的低水平(0.5—1.1ng\mL);
3、对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用地高辛4—5个半衰期或7—10天后即达到稳定血药浓度;
4、对目前未用过地高辛的患者,通常不需要给预负荷剂量,因为地高辛的治疗窗很窄,很难判断最有效的负荷剂量而又减少不良反应;
5、心肌病越严重的患者,从地高辛治疗中获益最大,但也最易发生地高辛中毒;
6、地高辛中毒与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缺氧、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年龄、神经张力状态、剂量和基础心脏病等有关;
7、中毒时地高辛血清浓度可>2ug\L,但也可发生于较低血药浓度时,尤其有低血钾、低镁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老年人、低体重、肾功能损害使中毒的危险性增加,联合应用某些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维拉帕米和红霉素等,可增加洋地黄血药浓度。
总之,合适的药物剂量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低剂量的地高辛既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又能纠正神经内分泌异常;临床试验已证实停用地高辛后可使症状恶化,因此如病因不能去除,又无洋地黄中毒,原则上应长期应用地高辛。
更多知识讲堂请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南昌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uyf/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