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即将过去的,跑友圈数度被被悲伤的消息笼罩。
10月25日,合肥马拉松,一30岁左右的男子临近终点时突然晕厥,四肢着地,就此不起,扔下了刚刚怀孕的妻子。
11月8日,上海马拉松,一年轻男跑友在赛道26公里处突然倒地不起,在经过身边跑友和医护人员的合力救治下脱离危险。
11月15日,上饶全国半程马拉松,一名男选手冲过终点后摔倒,心跳骤停,经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2月5日,深圳马拉松,一33岁跑友在半程终点前米倒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路跑的热情日益高涨和赛事审批的松绑,越来越多的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马拉松是一张城市名片;之于跑步爱好者,马拉松则是一个个性展示的平台。
然而,马拉松赛事欣欣向荣的背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伤、甚至猝死的现象并不鲜见。广大跑友在试图通过运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也应该对跑步,尤其是马拉松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运动性猝死
于是,我们再次谈到跑友们不愿提及的一个专业术语:“运动性猝死”。相信大家心里会有这样的疑问:
1.到底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2.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在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猝死事件?
3.什么原因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4.运动/跑步/跑马拉松到底是增强心脏功能还是增加猝死风险?
5.运动性猝死能否提前预知或筛查?
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一般具有三个基本要点: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分别在年和年定义: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现在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运动性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所以,尽管运动性猝死的发病率很低,但无征兆、起病急、来势凶猛、进展迅速和难以救治导致后果极为严重。
2.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在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猝死事件?
马拉松是以有氧耐力为主的长距离耐力性运动项目,是对人体极限极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之一。业余选手全程完赛时间大多在3-6小时,半程完赛时间在2-3小时。这不仅是对体能和耐力的挑战,初跑者往往会被“意志品质”所绑架,盲目坚持而不顾及身体反应。
在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率较高的并非全马,而是半马或10公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半马选手(尤其是初跑者或人生首马)往往缺乏经验,没有按照自己平常的训练节奏,盲目跟跑,容易导致意外发生。此外,终点前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赛程中最容易出危险的路段,千万不要认为胜利在望而盲目冲刺。
3.什么原因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一系列针对运动员的研究结论表明:发生猝死者大多具有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预激综合症、长QT综合症、传导性疾病和离子性疾病等,受到短暂、急性的异常刺激因素而诱发的。刺激因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在35岁以下的运动员中,运动训练和运动猝死的发生率显著相关。意大利的调查研究显示,12-25岁的运动员由心血管疾病引起运动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3/10万,而非运动员仅有0.9/10万。在非外伤运动性猝死(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中,遗传性心源性猝死所占比例超过90%。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凭白无故的发生,而是来自于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说白了就是:心脏存在自身器质性缺陷的初跑者或者人生首马者往往高度兴奋(加之长途旅行至比赛地后没有充分休息就参赛),赛程节奏控制不好,体能分配不合理,盲目冲刺等诱发心脏潜在风险导致悲剧发生。
4.运动/跑步/跑马拉松到底是增强心脏功能还是增加猝死风险?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过量跑步和没有基础的跑马对心脏是有损害的。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运动可以诱导心肌保护机制的发生,包括心肌热休克蛋白活性以及表达增加、心肌抗氧化应激能力提高、心肌线粒体有氧氧化能力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够诱导心肌保护机制生物活性分子的改变等。这些都是运动增强心脏功能的确凿证据。
但目前普遍的观点是:运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年龄相关。对于35岁以上的普通成年人,剧烈运动可增加冠脉事件的发生率;而习惯性的体力活动可阻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程,从而能够整体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因素。
这提示我们:运动过程中,科学指导、循序渐进和因人而异的重要性!运动本身不是引起运动猝死的原因,而是作为一个刺激因素可导致一些运动参与者发生运动性猝死。通常来说,猝死人群本身具有一些隐性的心血管疾病。支持性研究表明:运动性猝死可发生于各种运动项目,且不存在规律性分布。运动性猝死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推崇把跑步作为保持健康的手段,甚至将其融为合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不提倡把跑马作为跑步的目标;盲目追马,一年参加十几场马拉松赛,甚至一个月参加多场马拉松赛事是错误的!(顶级的专业马拉松选手每年的参赛场次都经过精确量化,一年不过寥寥几场。每场比赛的“训练-备赛-比赛-恢复-调整”周期都有详细安排。)
5.运动性猝死能否提前预知或筛查?
我们已经可以明确,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是自身心脏存在器质性缺陷,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刺激因素诱发症状导致死亡。那,我们能否预知自己是否存在风险?能否对心脏缺陷进行筛查呢?对于前文提到的各种心脏器质性缺陷,一般体检及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技术很难早期发现,而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则提供了早期诊断的可能。首先,提醒有心脏病家族史的跑友格外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uyf/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