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肠易激综合征,失活的益生菌也能行

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撰文

苑天琪制版

赵利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莫名地出现反复肚子疼,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疾病。这种情况下,医生也许会告诉你,是"肠易激综合征"在作怪。

恼人的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反复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这种疾病非常常见,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10%-20%,国内的发病率也较高,不少人深受其苦。

由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不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药物和确定的治疗方案,口服益生菌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法。

提到"益生菌",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超市里的酸奶。其实,"益生菌"并不是指某一种细菌,而是一类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的统称。市面上多数酸奶中所含有的活性乳酸菌,就是益生菌的一种。在临床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常被用于治疗肠道炎性疾病,以往的临床试验也显示,双歧杆菌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着良好效果。

然而,益生菌是一种"娇贵"的微生物。影响益生菌寿命的因素主要是温度、氧气和相对湿度。益生菌即便在干燥状态下也必须在4℃以下冷藏保存,同时,干粉状态下的益生菌水分活度应在0.1左右,并尽量避免和氧气的接触。空气湿度和重复打开包装等,都会降低益生菌的活性。

由此可见,外界环境很容易使益生菌灭活、死亡,因此益生菌制品的保质期通常较短。在医学领域,大多数针对益生菌的研究使用的都是活性益生菌。不过,近期发表在《柳叶刀.肠胃病学与肝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将目光聚焦在了已失活的益生菌上。

失去活性的益生菌,是否还能在肠道中大显身手呢?

即使失活,也依旧"能打"

为了探究失活的益生菌是否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研究者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参加试验的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有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适的症状。试验中,实验组患者每天都会服用两粒含有经高温灭活的双歧杆菌的胶囊,而对照组患者拿到的则是完全无作用的安慰剂胶囊。服药期间,究人员会评测患者的腹痛症状是否得到改善。经过8周的治疗后,研究人员会评测患者的腹痛好转情况。

在名服用失活双歧杆菌胶囊的患者中,74人(43%)表示他们的腹痛症状改善了三成以上,且有一半以上时间觉得症状明显缓解。而在服用安慰剂胶囊的名患者中,只有43人(19%)感到症状明显缓解。

这可以说明,在减轻肠易激综合征症状方面,失活的益生菌依旧能起到一定作用。

那么,失活的益生菌安全性如何呢?

试验显示,服用益生菌和安慰剂的两组患者中,发生副反应的人数无显著差异,而且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副反应。实验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是腹痛,发生率尚不足1%。在服用益生菌的患者中,超过90%将治疗的可耐受性评价为"好"或"非常好",这一比例在服用安慰剂的患者中则为86%。

当然,这只是一项临床试验,失活的益生菌为什么能减轻肠肠易激综合征症状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果失活的益生菌也可以像活菌一样有效,治疗会更安全,更长的保质期将使得益生菌产品的生产更有力。

除了益生菌,我们还能怎样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有效疗法,我们依旧知之甚少。目前,通常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与内脏敏感性异常、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直肠活检也显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其肠道屏障功能存在异常。此外,压力等心理因素也是引起肠易激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对肠易激综合征没有适合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患者可以记录自己的症状、排便习惯,以及可能影响症状的行为,如进食、体育锻炼、造成心理压力的事件等。通过坚持记录,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发现症状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加以避免。

其次,患者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症状。这包括少喝咖啡、浓茶,少吃高脂食物,戒除烟酒、规律锻炼等。

同时,心理调适也很重要,可以通过适当锻炼、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症状。

最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留意是否有新症状的出现,特别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消化道疾病种类复杂,且不少疾病都有类似表现,因此,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应由医生进行。对普通人来说,一旦出现反复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明确原因,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推荐阅读

中国首个新冠疫苗人体试验证实安全,能诱导快速免疫反应

疫苗信任危机之下,美国再次爆发儿童麻疹

意大利医生《柳叶刀》发文:儿童川崎病例数增加,与新冠病毒感染有联系!

北美的儿科数据来了:新冠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JAMA观点文章:新冠疾病临床试验需纳入儿科病例

跨越百年的希望与恐惧:以传染病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

哈佛公共卫生博士:没有疫苗,全球难以形成真正的群体免疫

专访

武汉抽样1.1万人,血清抗体检测能否成为疫情防控新利器?

多名儿科新冠感染病例多为轻症,但缺乏欧美临床数据

数学模型是预测疫情的“水晶球”吗?

新冠疾病无药可医?众多临床试验效果如何?

纽约入院分娩产妇新冠大筛查:大多为无症状感染

柳叶刀最新模型:放松管控措施或导致第二波新冠疫情

新冠恢复期血浆疗法能否广泛用于临床?

柳叶刀:研究模型显示,关闭学校或损害美国疫情应对能力

疫情爆发,纽约放弃急救心脏骤停者,心脏病人更需谨慎

先救年轻人、放弃老年人?六大建议阐述医疗资源如何分配

为何“健康码”技术无法在欧美推广?

英国首相感染新冠,医疗服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柳叶刀》:社交疏离不要停!再坚持一个月,或将延缓第二波疫情高峰

聚焦"全球大流行":疾病阴影下的世界

从历史看新冠:传染病史带来的教训

英国举行首场抗疫发布会:要在正确的时间才考虑关校停课

出院复阳难题,也许可以试试血清学检测

全球大流行:美国防控再次升级,意大利封住国门

世卫:战胜新冠病毒,哪些科研问题亟待解决?治愈病人出院后就能放心了?这一现象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uyf/10958.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