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护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春节倒计时已经敲响,寒假在家的小伙伴,学习也不能松懈昂,马起来!

壹???呼吸系统

1、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肺性脑病(PE)——又称肺气肿脑病、二氧化碳麻醉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5、休克型肺炎——是由感染造成的毒血症直接损害微循环功能及损害心肌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导致的休克,它以微循环功能严重障碍为主要表现。

6、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科赫(Koch)现象。

7、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

8、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3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10、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1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非典型病原体。

1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肺炎。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肠杆菌等),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

1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贰???循环系统

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又称心原性哮喘,是左心室衰竭早期的典型表现。典型发作多发生在夜间熟睡1~2h后,患者因气闷、气急而突然惊醒,被迫立即坐起,可伴阵咳、哮鸣性呼吸音或泡沫样痰。

2、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是由于窦房结极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窦房结起搏或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3、预激综合症——是指心房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心室激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4、原发性高血压——系指病因未明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综合症,可引起心、脑、肾严重冠状动脉并发症。

5、急进性高血压——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可由缓进性高血压发展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恶性高血压。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可达mmhg以上。其临床表现进展迅速,很快出现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或尿毒症,短期内出现心力衰竭视力迅速下降,无视乳头水肿。

6、高血压脑病——指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或短期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头痛、恶性、呕吐等颅内高压的表现,严重者可以昏迷。

7、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8、急性冠脉综合症——指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的急性冠脉事件。

9、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和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10、Beck三联症——血压下降或休克,颈静脉显著扩张,心音低顿或遥远,称为Beck三联症,临床以急性心包填塞多见。??

11、周围血管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毛细血管搏动征2水冲脉3枪击音4Duroziez双重音5颈动脉搏动且常伴有点头运动。??

12、Kussmaul征——心包积液为缓慢积聚过程,也可产生慢性心脏压塞征,表现为静脉压显著升高,颈静脉怒张和吸气时颈静脉扩张,称Kussmaul征,常伴有肝大、腹水和下肢浮肿。

叁???消化系统

1、Barret食管——食管粘膜修复过程中,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Barret食管。

2、Krukenburg瘤——胃癌细胞从浆膜层脱落,种植转移到卵巢,两侧卵巢肿大,临床常有阴道出血和腹水。

3、伴癌综合症——指癌肿本身代谢异常,分泌和产生的某种物质导致宿主机体内分泌或代谢的异常,可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4、X线钡剂跳跃征——在溃疡型肠结核,钡剂于病变肠段呈激惹征象,排空很快,充盈不佳,而在病变的上下肠段则钡剂充盈良好。

5、肝硬化——是因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而造成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6、肝肺综合症——进展性肝病,低氧血症(70mmhg)和肺血管扩张三联征,叫肝肺综合症。

7、肝肾综合症——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主要由于肾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所致,肾脏无病理性改变,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8、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9、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病,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多出现在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压之褪色或消失,去处压力后则又出现。

10、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11、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一般指肝癌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12、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13、Grey-Turner征——胰腺炎患者由于胰酶坏死组织液沿腹膜后间隙渗透到腹壁下,致两侧腰部皮肤呈暗灰蓝色,称......。??

14、Cullen征——胰腺炎患者由于胰酶坏死组织液沿腹膜后间隙渗透到脐周,在脐周围出现皮肤青紫,称......。??

15、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而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肆???泌尿系统

1、蛋白尿——若尿蛋白定量持续超过mg/24h称为蛋白尿;若尿蛋白定量超过3.5g/24h称为大量蛋白尿。

2、血尿——新鲜尿离心沉渣后镜检RBC3个/HP称为镜下血尿。1L尿液中含1ml血液,或外观为洗肉水样、血样或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

3、尿路刺激征——指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炎症和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统称为尿路刺激征。

4、肾小球疾病——是一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侧肾小球的疾病。

5、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是指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

6、肾病综合征(NS)——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7、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氮质废物潴留和尿量减少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8、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缓慢进展恶化的最终结局,主要表现为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产物潴留引起全身各系统症状,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9、血液净化疗法——是指以人工的方式,使留存于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得以清除,从而解除一些临床病症的致病原因、终止或减缓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一系列治疗方法。

10、血液透析(HD)——利用半透膜的物理性质来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和去除体内过多水分。

11、腹膜透析(PD)——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使血液中废物和毒素扩散到透析液中而排出体外。

伍???血液系统

1、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g/L、女性低于g/L可诊断为贫血。

2、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再生障碍性贫血——由多种原因,如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等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及外周血中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

4、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所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外周血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过多及血小板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内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但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等特点。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于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从而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并继发纤溶亢进,造成全身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的一组严重出血综合征。??

7、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原因未明的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改变,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弥漫性、恶性增生,浸润破坏体内脏器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上产生各种症状体征。

陆???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2、甲状腺毒症——是甲状腺激素的直接毒性作用及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低甲状腺激素血症或甲状腺激素抵抗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4、糖尿病(DM)——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

5、糖尿病足(DF)——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及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6、肥胖症——是指由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7、希恩综合症(Sheehansyndrome)——由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引起的大出血、休克,使垂体大部分缺血、坏死,临床称......。

8、垂体功能减退性危象(垂体危象)——在全垂体功能减退的基础上,各种应激、麻醉、镇静催眠药、降糖药物的应用等因素诱发的危象称......表现为:......见书P

9、甲状腺危象——在......诱因下发生的短时间内大量T3、T4释放入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表现为......

10、库欣综合征(CushingSyndrome)——是由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疾病的总称。

11、黎明现象——是指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仅在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所致。

12、Somogyi效应——是指夜间低血糖未发现,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

柒???风湿免疫系统

1、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该病病程迁延,多数患者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差。

2、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

3、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结膜炎,口腔干燥症,还可累及其他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肝、胰腺、肾脏及神经系统等。

4、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称为“晨僵”(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后也可以出现),如胶粘着样的感觉。??

捌???神经系统

1、偏头痛——主要是由颅内外血管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多为一侧颞部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反复发作。

2、脑死亡——指全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功能的不可逆丧失。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脑干和脑神经反射全部消失,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

3、失语症——是由于大脑皮质语言中枢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5、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供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6、脑血栓形成——指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供血障碍,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7、脑栓塞——脑栓塞是由血流中的各种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急性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8、脑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根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h称脑卒中。

9、脑血管疾病(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

10、帕金森病(震颤麻痹/PD)——属于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肌强直和体位不稳为临床特征,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和路易小体形成。

11、“开—关”现象——指症状在突然缓解(但伴有异动动症)和加重之间波动。多见病情严重

者。

12、“剂末恶化”现象(疗效减退)——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可以预知,故增加每天总剂量并分开多次服用可预防。

13、扳机点——是指三叉N痛的患者,在口角、鼻翼、颊部、舌处等敏感,轻触或轻扣即可诱发,故称......

14、贝尔征——在闭眼时,双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常见于面神经炎患者。

15、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以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性发作为特征,是发作性意识丧失的常见原因。

16、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不自行停止。

玖???传染病

1、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体内,这种方式或渠道称为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4、传染病隔离——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

5、传染病的消毒——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7、狂犬病(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以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为特征。病死率几乎达%。

长按下图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ys/617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