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真的与你无关吗

一个17岁的孩子,凭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蛙泳界的后起之秀,她就是在本届青运会上夺取两金一银的游泳新星——庆文怡。

然而故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11月9日凌晨,在国家队宿舍内的庆文怡身体突然不适,被送医后抢救无效后离世。

雨季般的年纪,本应鹏程似锦般的前途,却如花朵一般凋零。

似乎并非只是庆文怡遭遇此等不幸

很多人也在遭遇此类灾难

“花蝴蝶”格里菲斯·乔伊娜

美国著名女排主攻手海曼

环法大赛冠军潘塔尼

喀麦隆国脚维维安福

他们都是因运动猝死

Points

关于运动性猝死五大疑问

1.到底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2.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在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猝死事件?

3.什么原因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4.运动/跑步/跑马拉松到底是增强心脏功能还是增加猝死风险?

5.运动性猝死能否提前预知或筛查?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一般具有三个基本要点: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分别在年和年定义:

猝死是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现在大部分学者倾向于将运动性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

所以,尽管运动性猝死的发病率很低,但无征兆、起病急、来势凶猛、进展迅速和难以救治导致后果极为严重。

为什么这些年总是在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猝死事件?

马拉松是以有氧耐力为主的长距离耐力性运动项目,是对人体极限极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之一。业余选手全程完赛时间大多在3-6小时,半程完赛时间在2-3小时。这不仅是对体能和耐力的挑战,初跑者往往会被“意志品质”所绑架,盲目坚持而不顾及身体反应。

在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率较高的并非全马,而是半马或10公里。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半马选手(尤其是初跑者或人生首马)往往缺乏经验,没有按照自己平常的训练节奏,盲目跟跑,容易导致意外发生。此外,终点前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赛程中最容易出危险的路段,千万不要认为胜利在望而盲目冲刺。

什么原因会导致运动性猝死?

一系列针对运动员的研究结论表明:发生猝死者大多具有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如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预激综合症、长QT综合症、传导性疾病和离子性疾病等,受到短暂、急性的异常刺激因素而诱发的。

刺激因素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在35岁以下的运动员中,运动训练和运动猝死的发生率显著相关。意大利的调查研究显示,12-25岁的运动员由心血管疾病引起运动猝死的年发生率为2.3/10万,而非运动员仅有0.9/10万。在非外伤运动性猝死(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中,遗传性心源性猝死所占比例超过90%。

运动性猝死原因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凭白无故的发生,而是来自于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说白了就是:心脏存在自身器质性缺陷的初跑者或者人生首马者往往高度兴奋(加之长途旅行至比赛地后没有充分休息就参赛),赛程节奏控制不好,体能分配不合理,盲目冲刺等诱发心脏潜在风险导致悲剧发生。

运动/跑步/跑马拉松到底是增强心脏功能还是增加猝死风险?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过量跑步和没有基础的跑马对心脏是有损害的。

研究结果

表明

长期运动可以诱导心肌保护机制的发生,包括心肌热休克蛋白活性以及表达增加、心肌抗氧化应激能力提高、心肌线粒体有氧氧化能力提高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够诱导心肌保护机制生物活性分子的改变等。这些都是运动增强心脏功能的确凿证据。

目前普遍

观点

运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年龄相关。对于35岁以上的普通成年人,剧烈运动可增加冠脉事件的发生率;而习惯性的体力活动可阻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程,从而能够整体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因素。

PS:这提示我们运动过程中,科学指导、循序渐进和因人而异的重要性!!!

运动本身不是引起运动猝死的原因,而是作为一个刺激因素可导致一些运动参与者发生运动性猝死。通常来说,猝死人群本身具有一些隐性的心血管疾病。支持性研究表明:运动性猝死可发生于各种运动项目,且不存在规律性分布。运动性猝死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推崇把跑步作为保持健康的手段,甚至将其融为合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不提倡把跑马作为跑步的目标;盲目追马,一年参加多场马拉松赛,甚至一个月参加多场马拉松赛事是错误的!

顶级的专业马拉松选手每年的参赛场次都经过精确量化,一年不过寥寥几场。每场比赛的“训练-备赛-比赛-恢复-调整”周期都有详细安排。

运动性猝死能否提前预知或筛查?

我们已经可以明确,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是自身心脏存在器质性缺陷,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刺激因素诱发症状导致死亡。那,我们能否预知自己是否存在风险?能否对心脏缺陷进行筛查呢?

男女运动性猝死比例约为7.2∶1,女性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差异可能与女子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较低有关;另外,女性很少参加大强度运动训练,在训练中当身体出现极度疲劳或某些不适应症状时,女性更容易停止运动。

安全参赛贴士

1不必恐慌

运动性猝死是极小概率事件,大可不必过度恐慌!运动爱好者也无需杯弓蛇影而忧心忡忡。专业筛查和细致心脏功能检测可以帮助了解自身情况,加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运动,可以让大家在体验运动益处的同时规避相关风险;

2重视体检

重视定期体质自查,认真对待报名体检(赛会组织者要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

3科学训练

在科学和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的训练。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基础体能和专项技术都需要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后才能达到参赛要求;

4生命第一

学会倾听自己的身体。不能短训几天就去参赛,生命只有一次。赛前要充分休息,如有感冒发烧等症状,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则。赛程中如有胸闷、心悸、出冷汗虚汗等症状,终止比赛并立刻寻求医疗服务;

5







































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zbx/5767.html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