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肠道易激综合征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指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难以用解剖异常解释的肠道症状群,即器质性病变已被排除的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种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肠道壁无器质性病变,但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有过度或反常现象。
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急迫不尽感,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及矢气等,有的粪便中带较多黏液。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患者的发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背景,心理因素在本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作用。
1.艾炷灸
粟漩等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50例。治疗方法∶取穴∶关元,双侧的足三里、天枢、下巨虚。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姿势,将洗净的生姜切片,直径约2cm、厚3mm,在中心处用针尖穿刺数孔,制7片备用;将艾绒搓成直径为1cm的圆锥体(每个称之为1壮)21个备用(下称艾炷);在上述穴位上涂抹少量万花油,以避免姜片过热灼伤皮肤,每个穴位上放置1片准备好的生姜片,将艾炷置于生姜片上,用香火点燃;注意观察患者感受,等待患者感觉皮肤温热不能耐受时即刻取走未燃尽之艾炷,待皮肤冷却后重复第二道操作,每个穴位燃艾炷3壮为止。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正常,随诊复查无异常;好转∶症状好转,便次减少,每日排便2次以下,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4%。(粟漩,曹雪梅.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50例.针灸临床杂志,,22(1)∶42)
2.艾条灸
(1)张波等中药保留灌肠加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予自拟理气通便中药∶大黄10g、枳实15g、木香10g、槟榔15g、乌药20g、白芍20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
g,水煎取汁,每晚睡前50~ml保留灌肠。灸法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腹痛者配合谷、行间;焦虑失眠者配内关、太冲。手持艾条在上述穴位施灸,温度以患者能耐受、舒适为度。每穴5~10分钟,另使用本院自制灸盒放在患者腹部,使灸盒能覆盖关元、神阙、天枢、中院穴为宜,内置5~8收艾炷,点燃艾条灸20~30分钟,每日1次。治愈∶症状消失,2天以内排便1次,粪便成形质软,解时通畅,无黏液,镜检无红白细胞,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症状减轻,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镜检无红、白细胞。无效∶症状不减或时好时发。治疗结果∶治愈25,有效7,无效2,总有效率94.1%。(张波,段云庆,施南昆,等.中药保留肠加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9(4)∶24~25)
(2)徐淑云等艾灸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6例。台疗方法取穴足三里、天枢。采用艾条温和灸,距肤约2~3cm施灸10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左右交替使用,10天为1个疗程。又因本病常由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等因素而发病,故在治疗的同时,需解除患者的紧张、抑郁、焦虑等情绪,并忌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疗效标准为治
∶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2次以下。大便竟检正常,肠镜检查肠痉挛及黏液消失,1年以上不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基本正常者;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曾好转又复发者。治疗结果36例,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18例(50%),好转16例(44%),无效2例(6%),有效率为94%。(徐淑云,徐永文.艾灸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6例.中国针灸,,(4)∶25)
3.温针灸
王峰温针灸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肠道易激综征。治疗方法取天枢、足三里,针刺行气后,针柄上套长约1.5cm清艾炷点燃温针灸,每次每穴温灸3炷,每天1次。取大黄、黄柏、黄岑、半枝莲、党参、茯苓各20g,生甘草10g,煎汤浓缩至ml,用消毒纱布过滤3次,药温保持40℃左右装入滴瓶内,输液管下端针头换成导尿管连接,导尿管端涂以液体石蜡或甘油,患者取屈膝侧卧位插入肛门直肠内,滴速以40滴每分钟为宜,每晚睡前滴注1次。15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后可重复第2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疗效标准显效∶腹痛消除或缓解,大便成形,日1次,纤维肠镜复查及肠黏膜活检病理报告正常。有效∶腹痛减轻,大便糊状日1~2次,纤维肠镜复查及肠黏膜活检病理报告显示充血、水肿、非特异性炎症明显减轻。无效∶腹痛、腹泻,肠镜及病理检查等无改善,甚或加重。治疗有效率为96.9%。(王峰.温针灸合中药直肠滴注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4(3):~)
(1)肠道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多由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伤脾胃,脾伤则运化不好,胃虚则食谷不化,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根据中医辨证,认为发病的病机主要泻责于脾,痛责于肝,肝脾失调、脾胃虚弱为本病之本。
(2)灸法对于本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学入门》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提示
次之",提示
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具有调整脾虚患者的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周围渗出,减少黏液分泌及消除炎症的作用。艾灸可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还有现代研究证明,温针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虚患者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血管周围渗出,减少黏液分泌及消除炎症的作用。同时还有配合大黄、黄柏、黄芩、半枝莲等有清热燥湿、解毒消炎、活血化瘀作用以及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作用的中药,可以调节肠管舒缩运力,清除肠道有毒活性物质,温针合中药协同作用,正切本病病因病机,同时直肠滴注给药,直接进入病灶及大循环,不仅避免了药物在肝脏中化学变化,及给肝脏带来的毒副作用,还可减少药物经口服后受胃酸和酶的作用而削弱药力的弊端。
(3)从取穴方面来看,多数都取足阳明经穴和任脉穴位,本病以累及胃肠为主,因募穴及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要穴,故取关元等穴,关元为小募,足三里为胃经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下巨虚为小肠下合穴,诸穴合用,有补阳健脾、固肠止泻的作用,加上隔姜灸的温阳补虚之功,齐奏治泻之效;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是调理肠胃功能之主穴,天枢是大肠经募穴能理气健脾、止泻通便,两穴相伍,一肠一胃,疏调肠胃、解痉止痛、化湿健脾止泻,正切本病病因病机,在临床更为适用。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0.1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0.2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1.1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1.2动脉粥样硬化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2.1神经性头痛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2.2神经性头痛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3.1胃炎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3.2胃炎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3.3胃炎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3.4胃炎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4.胃下垂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5.急性胃肠炎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6.腹泻
现代灸法篇——内科疾病17.胃肠神经官能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zbx/1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