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根据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于年首次出版。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乡土本色》选自第一章,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一方面表现为土地是乡土社会最重要的元素,人口乃至种种社会经济关系均附着在土地上,形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格局;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乡下人的所谓“土气”上,后者作为乡土社会的产物代表着人们对社会作出的反应。
往期精选
专题四丨《乡土中国》
1.《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
2.《乡土中国·男女有别》:稳定社会靠的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3.《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合礼”也要“合理”
4.《乡土中国·无讼》:长老断案——统统需要挨板子
5.《乡土中国·无为政治》:无为而无不为
6.《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民间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原文解析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里可以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开篇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中国农村不同于中国城市,它们更能代表中国社会的整体情态,更能反映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②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三条大河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举例说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思维与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思维所具有的差异性。)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用中国人在西伯利亚种地的事例说明了中国人与耕种的紧密关系,同样的事例还有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种菜喜获丰收,江西医生在南极种出蔬菜的新闻等,不胜枚举)。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评价中国乡土社会的两面性,土地哺育了农业文明,又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费孝通分析乡土的“土性”来自“泥土”,指出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土地孕育了乡村文化,所以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是乡村文化的基础,因而表现出对土地无法割舍的情感。农民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即便迁徙到别处,首先想到的也是种地。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用”的口号吸引农民,我国也有“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口号。从侧面可以看出,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因土地的吸引而努力奋斗。
③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用比喻手法说明农民受缚于土地,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对比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上的力度,得出因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挪动,而使得农民也具有了土气。由于不流动而生出的土气,其实是传统乡村文化中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在农民身上的体现
④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黏”字形象地描写出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采用举例说明的手法,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理解人与土地的黏着关系。)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论述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不流动。《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⑤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本段为过渡段,由不流动的社会特性引出“村落”的概念。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体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农村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就是对其最好的注脚
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作者提出“地方性”概念,对乡土社会的特性做进一步说明。村落之间的隔膜在《血缘与地缘》一章中,作者论述到外村人很难真正融入进去,外村人与本村人的划分是极其明显的,这种由本村人构成的亲密的社群关系靠的是互相欠人情积累起来的。村落内关系的稳固也是其与外界关系产生隔膜的原因之一。
⑦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三个特点: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讲究的是人际关系,“朋友多了路好走,朝里有人好做官”,从俗语中就可以看出熟人社会的特点。
⑧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说文解字》:习,数飞也。习的古字形一般认为表示鸟在日光下飞行,或练习飞行。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进一步论述熟人社会。作者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解释说明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礼俗社会,社会成员学习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达到在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⑨“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此处说明在乡土社会人们受制于内化于心的“规矩”而非外在的“条文法律”。)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深入论证熟人社会。在礼俗社会中,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熟悉,所以人际间的交往规范就是社会约定俗称的“礼俗”,也可以理解为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这里没有法律的施展空间,大家按照“礼”的内容对自己进行约束。
⑩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论述熟人社会的内涵,指出经验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从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研究思路可以去理解,科学技术不是来自科学性的论证推理,而是来自经验性的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不重视“万有真理”,更重视个体体验。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在中国的现代化浪潮中,传统的熟人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构建符合新型乡土社会的道德与法律体系成为农村发展需重点完成的任务。
思维串联
注:思维导图梳理的不仅是文本的内容,也是作者论证“乡土本色”这一观点的逻辑思路。
下期名篇
《边城·误会》:明净的心灵
《边城》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本章节选了小说的第六章,作者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翠翠和祖父这二人的人物形象,极为传神地描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明净的心灵”体现在哪里呢?下期名著细读带你领略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
能力测评
A识记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中可以用来指称中国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名词是与;与。
B理解
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综合分析
3.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D鉴赏评价
4.文章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阐释了乡土社会的特征,最后写道:“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E表达应用
5.中国正历经这一番重大的变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为了更好地理解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某高一班级组织了一场以“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利弊”为主题的辩论会。请选择一个观点,写一段不少于字辩论词。
F探究
6.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包括三个方面,即乡下人的土气、乡土社会的流动性低和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结合文中对这三个方面的论述,对我国当今乡土社会的乡土性进行对比探究。
想要获取详细解析和参考答案的同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zbx/1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