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清华学子张斌36岁过劳猝死”的帖子在朋友圈被转发,帖子的主人公张斌,现年36岁,生前居住在深圳,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工程硕士。从帖子中的描述来看,张斌在去世前经常连续加班到凌晨2、3点钟甚至5、6点,年3月24日凌晨1点,张斌发出最后一封工作邮件后不幸猝死。
知因网友专业修鞋也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公在华为技术部门。
每天下班回来好晚,周末也没有休息。项目急了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头发都有些白了。
最近看到36岁IT男猝死马桶上,太寒心了。
华为每年都有几个猝死的,去年一个月内连续死了两个人,都很年轻。
真的害怕下一个会是我老公。
但是同样是加班,一样的工作量,有些人就没事,有些人活活累死。
不知道咱们华大有没有什么检测的项目,可以看哪些人更容易过劳死。
这样也有依据去说服我老公换个工作。
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猝死”谈起。
近年来,“猝死”的字眼不断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猝死者名单也越来越长,从公司白领到体育健将,从商界大亨到文化名人……中央电视台曾做过的一期青年人猝死的节目,指出我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多人猝死。为何猝死现象频频发生?如何才能远离猝死?医生解释,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冠心病、遗传性心律失常、脑出血、肺栓塞甚至支气管哮喘都会导致猝死。这其中,心源性猝死的比例最大,占到了非事故性突发性死亡的80%。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是主要诱因,而15-25%的心源性猝死是由遗传性心律失常所致。什么是心源性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界定是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但生活中,大多数猝死都是一种毫无征兆的“瞬间死亡”。造成猝死的疾病是多系统的,如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称为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猝死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死者生前体内有潜藏性的疾病或病变。这些疾病,常常潜伏在身体里,但由于人体本身有一种肌体适应的功能,人们往往感觉不到有任何症状反应,或者只有轻微的不适。当病情突然发作的时候,通常无法控制,而且大部分人还不明原因。原本感觉身体挺好的,怎么会突然发病呢?其实,就是这种潜藏的心血管疾病“欺骗”了你。青壮年期出现的心源性猝死,绝大多数是心律失常性猝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脏疾病是先天性或遗传的,年龄不足35岁的青年发生猝死性心脏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如肥厚性心肌病等。此病在运动员中比较多见,如果心血管本来就有问题,训练过程中又增加了心脏的肥厚程度,就很容易发病。这种疾病没有任何前兆,出现不适的时候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遗传性心率失常与心源性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进而发生心脏电活动异常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能触发心源性猝死的心律失常类型包括:遗传性的离子通道引发的心律失常(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和器质性心脏病引发的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
遗传性心律失常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中有一个为患者,则子女的患病概率为50%。一系列研究表明,35%青年人猝死、9%婴儿猝死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致;30-40%的青年人猝死为家族性心肌肥大症所致。基因检测对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意义目前心律失常的确诊主要依靠心电图,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对心律失常的性质和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判断意义重大。但临床上常常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在发作之前可能没有症状,一旦发作则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因此,高度重视家族性和遗传性心律失常,通过基因检测联合心电图检查的方式尽早诊断遗传性心律失常,显得尤为重要。基因检测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为患者查明病因,提供治疗咨询,也可为尚未患病的受检者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提供预防保健咨询。这对于心律失常以及其引发的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些测序公司如华大基因目前可以提供针对13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当然,基因检测也只能预防遗传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除此之外,还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休息。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即使“夜猫子”跟“早起的鸟儿”每天的睡眠具有同样数额,“夜猫子”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更高。由于昼伏夜出的生活打乱了自己的生物钟和饮食习惯,以至于他们的健康正在不断恶化。
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分别询问了40~50岁年龄段的多人的睡眠习惯,以确定他们是否是早起的“云雀”或爱好深夜的“猫头鹰”。这些志愿者有男士也有女士,他们分别被抽取了血液样本,并接受了身体脂肪和骨骼的扫描。
结果发现,“夜猫子”的健康状况明显较差,他们的血液中含有更多不健康的脂肪,并出现肌肉弱化的风险。另外,比起“云雀”,“夜猫子”还有更多的代谢综合征,将大大增加心脏疾病、糖尿病和中风的风险。
高丽大学医学院教授金楠熙表示,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与“夜猫子”有较差的睡眠质量和从事不健康的行为,如吸烟、深夜饮食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有关。目前,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上。
不过,针对“专业修鞋”提出的需求,并不见得需要一开始就做基因检测,首要的是了解自身的体质(体质,包括后天身体素质还有先天性遗传因素)并加以预防(改变膳食,改变生活状态)以有效减少这类风险。
后天身体素质不难了解,关于先天性遗传因素的了解,建议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zbx/1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