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自律性和(或)传导性异常而致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a恶性心律失常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骤然发生,短时间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短暂意识丧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类心律失常,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85%-90%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多见于老年人;10%-15%恶性心律失常为原发性心电异常,如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Bmgada综合征等,多见于年轻人。
恶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内经》虽无心悸病名,但有“心澹澹大动”“心怵惕”等记载,并认识到心悸病因为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素问?平人气象论》B:“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最早记录脉律不齐并认识到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心下悸”“心动悸”“惊悸”“喘悸”等,认为
心悸病因病机为汗后受邪、惊扰、虚损、水饮所致,记载心悸结脉、代脉、促脉表现及其间的区别,确立心悸的基本治疗原则,并用炙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建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剂进行治疗。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不仅有惊悸记载,还提出怔忡病名,认为惊悸为心虚胆怯所致,治疗宜“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治疗;认为怔忡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亦有“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聚,湮塞中腐”所致,治宜“当随其证,施以治法”。明代《景岳全书?怔忡惊恐》曰:“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描述了心悸重症的临床表现:《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忡与肝胆有关,并对惊悸、怔忡加以鉴别。叶天士认为惊悸的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操持劳损,水湿痰饮上阻、清阳失旷,心阳亏虚、湿盛凌心,暑热时邪、宿哮痰火、内传心神等,进一步完善了对惊悸的认识。清代《医林改错?心慌》提出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的观点,并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心悸a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缩窄性心包炎等。
2.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多见于低血钾、高血钾、低血镁、低血钙、酸中毒等,以血钾异常最常见。
3.离子通道病或原发性心电疾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颤、特发性室速、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以及预激综合征(尤其伴房颤)等。
4-物理或化学因素高热、缺氧及低温等恶性环境,溺水,电击伤,歸剂、农药、蛇毒中毒等。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zljb/13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