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选

谢晶日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选

1脾胃为重,疏肝为先

脾和胃是人体中焦最重要的两个脏腑,谢晶日教授认为内伤疾病多由脾胃而来,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以土地为根本,脾胃属土,可见其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东垣创立脾胃论主张治疗各种疾病都不能失察于脾胃,人体后天的精气神全赖脾胃养护,所谓正气强盛,邪气无从侵袭。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就是脾胃虚弱,这可以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饮食调护不当引起,总之一旦脾胃受损,不能承担它正常的生理功能,就会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机的紊乱,脾和胃位于中焦重要的枢纽位置,一升一降,使气机正常运行,升降的不及和太过都会使气的运行壅塞,或虚、或滞、或逆、或陷,可以表现为乏力懒言、胀闷不舒、呕恶嗳气、久泻气坠等等的多种疾病。其次水湿之邪随之内生,正常饮食的水液不能被脾胃运化散布,水液变成了湿邪,精微变成了病理产物,且气机的不正常运行又加重了水湿不能被代谢,最终土虚不能制水,水湿流于肠道,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因此导师谢晶日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必须首先实脾,从根源上解决水湿之邪的生成。而治疗脾和胃又要遵守它们的生理特性,脾胃虽虚但不能一味补益,否则补益之品壅塞在中焦,或生痰生火,或更伤脾胃,即所谓虚不受补。健脾主要在于恢复其生理特性,在于符合气机运行特点,脾喜升喜燥,胃喜降喜润,以此作为用药依据,才能使脾得补、气得实,脾和胃的功能活跃,气道通顺,运化得宜,水湿自然无处所藏。

然肝和脾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肝的特性太过刚强,脾虚的时候肝易实,虽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根源在于脾胃的不足,但不可不考虑对于肝的影响。土虚木贼,未病先防,无论患者是否表现出肝木太过的临床症状,治疗时配合调达肝木的药物都不能少。肝趁虚乘木,脾愈虚肝愈强,肝脾消长失去制约,导致本病恶性发展累及多脏腑。此时疏泄肝木、保护脾胃,不让肝、脾互为其害,是导师肝脾同调的思想在本病中的具体体现。

2扶正化湿,因势利导

本病病机之本是脾胃虚弱,内生的水湿是本病的标实,培土可以制水,是因为土可克水,水畏土,这是扶土可以化湿的理论基础。然而体内过盛的湿邪仅仅依靠扶正健脾运化的治疗思路是不够的。导师认为治本和治标需要同时进行,湿邪困住脾胃,也不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需要利用药物帮助人体祛除湿邪。湿邪性质属阴,没有阳气得温煦很难驱散,因此仲景有言,治疗痰饮之类的阴邪需要用温药缓图之。温药依据五味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苦温燥湿、甘温补益、辛温宣散、酸温收敛,这些温性药物使阳气得以发越,水湿随之气化消散。温药多燥,过由不及,水湿不得出,反而伤了阴津,所以不宜太多,缓缓图之为佳。

水湿之邪在泄泻病中区别于其他痰饮病的地方在于偏渗肠腑,小肠不能辨别清浊,水湿不循常道进入膀胱,夹杂水谷经大肠而下,大肠也不能将过盛的水湿重新吸收,就会表现为腹泻。膀胱在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起到贮存的作用,是水湿的正常出路,治疗上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水湿从小便中引出,达到邪气有常路可以出的目的。《内经》中就有提到脏病大多与虚相关,腑病则是实者居多,在水液吸收代谢失常中,脾、肺多虚,湿邪内生,水湿走于肠间,属标实,膀胱和大、小肠可以从邪实论。因此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虽然没有小便不利的特点,但利小便可以将体内大多部分的湿邪排出,肠腑的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可以在无禁忌的情况下使用。导师谢教授提出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对于“利小便”认识的不同,利小便可以治疗患者大便溏泻,实是引邪而出,而非单纯利尿之意思。此法多用淡渗性味的药物,所以要辨别病情标本缓急,泄泻时间久表现出明显阴液耗伤的患者和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需要慎重对待,或忌用、或少用、或与扶正药物配伍而用,取温药气化、利不伤正的意思。

3整观疾病,审因制宜

中医在《黄帝内经》中就将水谷在人体中变化转输过程阐述的非常清楚,每天的饮食饮水首先进到胃中,胃腐熟后经脾运化,随脾气上升入肺,肺敷布三焦,至全身肌肉皮毛、至心脉,余下的至膀胱、至肠腑,排出体外。导师强调人体水谷代谢这一过程复杂,涉及脏腑繁多,故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要从整体出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ys/9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