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周前的这个下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级的刘辉学长于家中不幸猝死。也就在大约两年前,宋韩明学长的意外离去让我意识到猝死竟然离我们这么近。逝者长已矣,生者当警惕。悲痛之余,我们更需要学习如何远离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如果患者在急性症状发作后经抢救或自行缓解,可以称作心脏骤停(suddencardiacarrest,SCA)。
当然除了心源性猝死外,还有一些非心源性的原因也会造成猝死,常见的有:
肺栓塞、颅内出血、溺水、Pickwickian综合征(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大气道阻塞、婴儿猝死综合征、癫痫猝死等。
尽管非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很多,但是终究还是无法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抗衡,毕竟后者占全因死亡的大约13%。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方面,冠心病占到70%以上,剩下的是结构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包压塞、主动脉夹层等)和非结构性心脏病(特发性室颤、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传导阻滞、药物导致等)。
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和发病原因大相径庭。有研究表明,在35岁以上人群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是30岁以下人群的倍。尽管冠心病在心源性猝死中比例很高,但对于小于35岁的人群,肥厚性心肌病(HCM)才是最主要的病因。
我们先来看看心源性猝死的报警症状。
由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经常存在逆行性遗忘,而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经常没有机会透露自己的不适,因此心源性猝死的报警症状不易记录下来,很大一部分是从患者周围人的叙述中得知。80%的患者在至少1小时前出现症状,34%的患者报警症状在猝死前持续超过24小时。胸痛和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出现应当及时就医。对于既往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新的不稳定症状往往是一种严重的警告,需要马上寻求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ys/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