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温是一名准妈妈,在这幸福的时刻,怀孕6个多月的她却被反复心悸的感觉所困扰,不时袭来的每分钟多次的心跳让她苦不堪言。其实10多年前她已经有这种方法心悸的感觉了,被医生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医院尝试射频消融术,但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房室旁道离正常径路很近,手术风险太大而没有继续手术。好在那时发作不算多,持续时间也不长,她也就没太当回事。没想到自从怀上了宝宝,这心悸也发的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实在让她无法忍受,医院看,医生却说因为怀着宝宝没办法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因为这种手术需要在X射线透视下才能完成,所以建议她怀孕结束后再做手术。但离生宝宝还有3个月,这样的日子怎么过啊。难道怀孕了就真的只能熬吗?小温一家为此着急死了。有一天小温的心悸又发作了,这一会发作变得没完没了,几个小时不停,医院,医生也束手无策。经人介绍,她紧急医院,李忠杰主任采用了对胎儿无影响的食道调搏术为她终止了室上速的发作,暂时缓解了病情。但心脏里这个旁路仍然存在,心动过速再次发作的阴影仍然笼罩着她。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有人帮他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为她解开了孕妇不能手术的死结。大约在5医院心内科率先在省内开始使用新型的心脏三维电导航系统技术开展了无射线射频消融术。顾名思义,无射线射频消融术就是可以不用X线透视就能让心导管准确的到位并对心律失常进行治疗,从而免除了常规射频消融术用X射线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尤其适合打算怀孕的青年男女或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这几年医生们不断完善技术,手术成功率已经超过常规的射频消融术,医院心内科的一项常规技术和看家法宝。三维电导航技术可以对心脏内部结构建立三维模型,并可以实时跟踪导管的位置,从而准确的知道导管所在的位置,因此不再依赖于X线透视了,准确性也提高了。由于这项技术的门槛较高,所医院很少,能够作医院就更少了。
医院有这项技术,小温才有了在不伤害肚子里宝宝的情况下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可能,医院心内科已经有好几例成功的样本了。但王主任仔细分析了小温的情况后又发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小温的阵发性室上速有可能是希氏束旁旁道引起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不懂心内电生理的你来说是不是没有听说过这个什么希氏束旁旁道。让我来简单的帮你科普一下吧:正常心脏有一套传导系统,能够将心电信号有序的传导到整个心脏,让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电信号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房室结和希氏束。但某些人在本应该“绝缘”的房室之间又多了一条或多条有心电传导能力的心肌组织,被称为“房室旁道”(某些旁道会表现为预激综合征)。这些旁道在某些情况下会和正常的传导系统形成回路,引起心动过速,每分钟心跳可以超过次,甚至多次。
很幸运的是,医院医院心内科可以给有这些房室旁道的人做射频消融术或冷冻消融术,将这些心肌烧死或冻死,从而保证只有正常的传导径路,手术创伤很小,只需要在腿上的血管插入导管就行,几乎没有痛苦,手术成功率也很高,可以可达到98%,复发率不到2%,并发症不到1%,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人在这里完成手术痊愈出院。但当这条房室旁道离正常的希氏束很近时,事情却变得麻烦起来。道理很简单,两者太近,就像歹徒和人质紧紧抱在一起,狙击手想要击毙歹徒而不伤及人质,难度将会很大,因此早期希氏束旁旁道射频消融的并发症可高达30%,让很多医生和患者望而却步(这可能也是小温前一次手术遇到的情形)。医院的电生理医生对此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使用多种技术降低手术风险,比如使用长鞘支撑提高消融导管的稳定性,提高操作精度,从而减少风险。但使用长鞘这一招在小温身上却遇到了麻烦——三维电导航系统只能跟踪带有电极的导管,而长鞘没有电极,三维电导航系统无法跟踪其位置,而小温又不能靠X射线来辅助定位,怎么办!
王利宏主任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三维电导航技术结合新型的心腔内超声导管技术,同时对电极导管和长鞘进行精确定位。两大高技术装备和高超娴熟的技术,让这些导管脱离了对射线的依赖,长上了眼睛一样精确定位到了“歹徒”,一击即中,这位准妈妈在保证宝宝安全的情况下成功解除了病痛。实际上这次成功意味着原来全三维电导航下的无射线射频消融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原来很多的局限被弥补,变得更加完美。
是不是很高大上^_^
医院这些年来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相关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用创新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ys/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