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在《营养、健康与衰老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组在影响认知、身体成分和免疫功能的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起调节这些过程有助于健康老龄化。衰老的标志是低度慢性全身性炎症,这是由“炎症”引起的抗原负荷累积引起的。衰弱综合征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胃肠道在衰弱综合征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该综合征可归因于先前存在的疾病、营养不良、低体力活动、细胞损伤的累积、不受控制的炎症、心理改变、社会人口因素和多种药物。当患者处于压力条件下时,它可能会导致不良事件,甚至死亡。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老年人群,尤其是那些患有衰弱综合征的人群。衰老会改变胃肠道(GItract)的天然屏障,从而允许特定微生物及其代谢物进入体循环,从而导致炎症。除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外,胃肠道在免疫耐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共生微生物的栖息地。肠道微生物群包括病毒、细菌和酵母菌,它们出现的比例可能因人而异。在人类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构成了近90%的肠道微生物群。衰老会改变肠道菌群,导致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然而,衰老和肠道微生物组与衰弱综合征之间的关联仍不清楚。益生菌是含有活微生物的补充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某些致病菌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这些有多种配方,具有不同的效果和目标部位。益生元是不溶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有机化合物,但也可以通过合成获得。它们为肠道微生物群提供能量。共生体含有有益于宿主健康的底物和活微生物。它们有两种类型——针对原生微生物的互补共生体和协同共生体,其中底物被微生物选择性地使用。然而,共生素对健康的影响仍不清楚。研究本研究回顾了肠道微生物群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列举了可以调节胃肠道微生物组的可能干预措施,重点是衰弱综合征患者。结果肠道菌群分为三种肠型;拟杆菌属(拟杆菌科)、普氏菌属(普氏菌科)和瘤球菌属(瘤胃球菌科)是三种肠型中发现最多的属。构成主要肠道微生物组的肠型在不同年龄组中大致相似。然而,运动频率、饮食、疾病、年龄、抗生素使用、哺乳方法、出生类型、体重指数、肠内和肠外疾病以及解剖区域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其中一些是个体宿主相关因素。肠道微生物组还受到上皮形态、宿主遗传特征、上皮免疫成分、益生元和益生菌的使用、粪便移植以及接触外部化合物的调节。此外,肠道微生物群的三种主要肠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不那么丰富,并改变宿主的生理机能。肠道微生物组通过非消化性单糖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丁酸、乙酸和丙酸。SFCA以一定量被吸收到体循环中,并产生不同的局部和全身作用,特别是影响免疫系统。衰老影响肠道通透性,进一步改变体循环中的微生物释放和代谢物,从而激活免疫系统。衰老受脑-肠轴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而后者通双向关系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群会对影响免疫反应的压力源作出反应。一个例子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中与年龄相关的改变——通过昼夜节律皮质醇水平的改变很明显。HPA轴的改变在脆性综合征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反应的变化中也很明显。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会导致HPA轴激活改变,从而引发全身性炎症。慢性炎症会影响膳食蛋白质的可用性,从而暗示存在肠肌轴的可能性。老年人群中SCFA的减少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这会进一步导致肌肉中的脂肪堆积以及肌肉功能下降。因此,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会导致肌肉减少性肥胖。此外,由于营养不良和与年龄相关的厌食症,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导致虚弱。SFCA还通过各种机制改变骨代谢。SFCA可用于治疗老年人和虚弱个体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益生元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法,因为它们可以改善胃肠道微生物群,从而促进营养吸收和健康维护。益生菌也是改善肠道菌群和减少全身炎症的有效治疗方式。益生菌可以开给在各种药物治疗下已经存在合并症的个体。营养不良会带来血管风险并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加剧血管风险的因素会影响与衰弱综合征相关的认知问题。衰弱综合征的特征是几乎所有微量营养素都缺乏;在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环境中,发生这种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补充微量营养素很容易;因此,这是该综合征的一个可改变因素。摄入抗氧化剂可以消除自由基,从而减少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氧化应激。研究发现,素食蛋白质摄入量低和饮食不当会增加老年人(70-81岁)衰弱的风险。肌肉减少症和营养不良都可以通过在饮食中补充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来治疗。定期锻炼和调整饮食可以预防衰弱综合征。其他减少衰弱倾向的干预措施包括补充蛋白质、亮氨酸和维生素D补充剂、膳食摄入矿物质和纤维以及补充肌酐后的肌肉力量锻炼。尽管这些是衰弱综合征的潜在干预措施,但它们并不直接针对肠道微生物群。结论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长期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从而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随着衰老过程的开始,预防营养不良和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对预防衰弱大有帮助。益生菌和益生元补充剂为此类干预提供了一种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ys/1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