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优选今日推荐
点击抢购
居家必备,19.9元空调(挂机)清洗,消灭健康杀手,还家人一个“新”呼吸!!~
(配送或自提)19.9元起限量秒超值套餐,吃比萨,认准这头大黄象!
90年校庆特别节目《老师好》
讲述你的一中故事,谱写母校新的辉煌!
应城一中82届校友汪建武
应城市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我的父亲
---记原应城一中语文教师汪汉民一.坎坷身世我的父亲汪汉民,年3月出生于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华山村云子坟湾。家父15岁之前,父母相继离世,又无其他兄弟姊妹,成了孤儿,奶奶带着他到二叔、三叔家东一餐西一餐讨食,生活倍感凄凉,但父亲仍以顽强的毅力读完了六年小学、六年私塾。
年5月在老一中教室采访94岁的汪老师
年初,向往光明、追求进步的父亲毅然拜别故乡,到新四军兵区鄂中学校求学。由于聪明伶俐,当年年底,他就被部队领导派往云梦参加减租减息运动,而后转随州草甸粮站负责收发粮食,深得部队首长信赖。正当父亲欲大展宏图之时,家中的奶奶思孙成疾,居然派他二叔绕过国统区千里寻人,把他硬拽回家,父亲惆怅了好久心才平静。
年,初露锋芒的父亲又遭受了一次人生中的重大变故,无端被错划为右派,但父亲没有被击垮,仍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心系中学语文教学和党的教育事业,他一刻都离不开他的学生和神圣的讲台,虽胸有苦水满含委屈,但曲折的人生更能磨砺人的意志。
二.艺德双馨从年至年秋,45年的教书生涯伴随了父亲的大半生,青丝染成了白霜,世界变了模样。解放初,曾任过中小学校长及县文教科主管全县学校教学业务的科员;年3月到县一中任初中语文教师。因文革停课闹革命,从年开始,先后辗转艾庙学校、盛滩高中、西十高中、范河高中,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年拨乱反正后,重返应城一中并长期担任高三复读班语文教学任务。当时,重返一中校园的还有英语姚幼安老师、物理潘强健老师、化学曾奇书老师、体育潘星老师等一众精英。年至年任语文教研组长,年至年任工会主席,年离休后被学校留聘直到年秋才告别讲台。应城一中名师:汪汉民(前第二排左一)
父亲学历不高,他怀着求知的渴望,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潜心钻研教学任务,先后主修华师、武师的六年高师中文本科函授,年以优异的成绩领取了武师中文系本科毕业证,为他辉煌的教学生涯开了彩头。任一中工会主席期间留影(左汪汉民、右刘德林)父亲教学不拘一格,始终如一强化语文教改,大胆探索与探求语文教育规律,坚持启发式教学。他倡导的“解词六法”、“词语训练九法”、“创造思维训练四法”、“辨析同义词十法”、“翻译文言两步六字法”和“写作训练十格”等曾风靡一时,指导全县师生教学与备考。在年至年间,曾为地、市、县主讲过15次大型语文观摩课和示范课,撰写了5万多字的九篇语文教学论文,总结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学经验。由于效果显著,成绩突出,年12月他被省中学语文学会接纳为会员,年3月被地区中学语文学会选为副会长,年3月完成多年夙愿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年被选为应城县第九届人大代表。年应城一中语文教师合影
为了教学需要,父亲极其重视自编教材工作。他自编、自刻、自印的《语文基础知识》、《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册》,地区印订成书,以作师生备考之用。在年至年这三年间,他针对学生大打题海战,把复习变成“学生做试卷,教师对答案”的不良做法,他忘了已高的年岁,昼夜伏案,自编了三本系列复习教材:《现代汉语知识及练习》、《古代汉语知识及练习》、《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及其训练》,圆了多年来要编写自成体系教材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按此系列教材讲练,在年高考中,所任班级学生语文成绩的人均分、及格率、达标率均为学校第一,后又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市教委两年都发给他“高考语文单科优胜者”的荣誉证书。在临告别心爱的讲台前,父亲苦涩欣慰地笑了。年高三语文教师留影(王大建、汪汉民、胡钜国、鲍德昭、吴桂清)父亲思路敏捷,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曾准确地预判出年《学雷锋的故事》以及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令人叹服。因多种原因,父亲在课堂上只教了我短短的一个星期,我就被父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他教的句法是如此到位、他教的文言文是如此通透,特别是讲叙鲁迅《祝福》一文时,深入浅出,判断准确,用词精准,完全把枯燥的文章讲活了。父亲讲课与众不同,他总是事先把讲课的内容工整地写满黑板,内容讲完下课铃准响。对不听话的学生,他更有高招。他好像有后视镜,面对黑板他总能准确地判断出谁在下边捣蛋,然后果断地出击提问,譬如写“魑魅魍魉“、“舐犊情深”、“筚路蓝缕”等,鲜有学生不中招的。年应城一中语文教师合影
面对名利得失,父亲常以“宁静淡泊”之心善待之。“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到中年,他曾遭到意外的挫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消沉,仍以敬业爱岗的实际行动、以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以出色的工作成绩来表达对党的一片赤诚。由于超负荷运转,八、九十年代,父亲得了一种“变异型预激综合症”当时无药防治的“怪”病,即一发作如暴风骤雨,一平息又风平浪静。为了不耽误教学,一发病,父亲只能忍痛按医嘱自我控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病直到年6医院陈志坚教授做“心律失常射频电流消融”手术后才彻底根治。顽疾缠身二十六载,神医妙手一朝除,真不知父亲是如何熬挺过来的。年高三全体教师合影
父亲常常教育我们要胸怀大局,知足常乐,勤奋务实,清正廉洁,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健康平安。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我兄弟姊妹六人中,大姐汪彩华、大哥汪建宏都继承了他教书育人的衣钵,且都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我则阴差阳错地从了政,无论从事社会保障还是驻村精准扶贫,始终牢记父亲嘱托,清白做人,规矩办事,从不谄媚求官,从不以权谋私,为党的事业竭忠尽智。语文教研活动留影(汪汉民、陈进锋、杨坚强)
三.三大遗憾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讲,他此生最大的遗憾有三桩。一是我二姐汪爱平无奈辍学。我家属半边户,人多劳力少,仅靠父亲每月42元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家庭正常开销已入不敷出。年3月我和二哥汪建威出生后,母亲更无暇顾及,二姐只得做出个人牺牲退了学。二是我大姐汪彩华没能踏入大学校园门。父亲经常讲,大姐是他六子女中天赋最出色的一个,大姐年从应城一中初中毕业后,本可以读师范学校直接教书;但考虑她实在资质出众选读了高中,一年后文革开始学校停学大学停招。最后,历经波折,通过民师转正才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汪汉民老师全家在一中校园留影
三是对我母亲的愧疚。母亲一生勤劳,既要做繁重的农活,又要照顾一家老小,过度的操劳磨损了她健康的肌体。年初,母亲突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年中元节那天中午,母亲在微笑中安详谢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享年84岁。在向母亲遗体告别的时刻,86岁高龄的父亲挺直着身板,眼含热泪,即兴演讲了40分钟,他条理清晰地叙说了母亲一生经受的磨难以及对她照顾的不周全,在场的亲朋无不潸然泪下,感慨良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假期,无论凄风苦雨,还是丽日当空,父亲都会携儿带女回老家去祭拜母亲亡灵,以托哀思之情,即使今年疫情肆虐,也难阻父亲蹒跚的脚步,记忆中病了好几场。届校友余小甫夫妇从上海返校看望恩师(年拍摄于老一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晚年的父亲一刻都没有闲着,他慎终如始,再接再厉甘当孩子王,担起了哺育孙辈的重任,让我们能够腾出手来大胆工作,孙辈们在爷爷的精神鼓励和耐心辅导下,一茬一茬茁壮成长考上了理想大学或研究生,在计算机和半导体等领域发光发热。84届校友徐小蓉(美国、图左一)丁建杰(加拿大、图右二)返校看望恩师留影
独特的人生际遇,造就了父亲俭朴奇葩的性格特征。一是父亲没用过任何奢侈品,手机未买一部,喜欢到处闲逛,但不忘回家之路。二是对自己的悭吝,对他人慷慨。晚年闲钱主要用于家乡筑路办学,接济他二叔、三叔后人,奖励晚辈升学等方面,其他余钱六子女一视同仁均分。三是不爱旅游。年过九旬之时,在我们的极力劝说撺掇下,父亲才陆续游玩了北京、上海、广州等若干大城市,领略了祖国的秀美风光。当父亲迈上飞机舷梯时,机场工作人员无不为父亲的幽默风趣,矍铄乐观而啧啧称奇。熟识的人说我品行酷似父亲,其实父亲更像一座高峰,让我景仰;父亲更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航向。父亲一生爱静拒过生日,但父亲的百岁寿宴理应得过。愿尊崇的父亲永远健康!长命百岁!汪建武年5月27日作者简介:作者汪建武,现年55岁,系应城一中八二届高中毕业生,现为应城市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应城市人社局驻杨岭镇伍份村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征稿启事90年历程,90年发展,90年辉煌。年10月28日是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建校90周年纪念日。特向广大校友征集:怀念母校、不忘师恩、情系家乡的各类文稿,讲述校友的故事、老师的故事、一中人的故事。推选有代表性作品,学校将编辑出版“九十年九十人”《校友风采》专著。欢迎校友踊跃投稿,投稿请扫码:来源:应城一中图文编辑张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jbwh/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