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间隔分支传导阻滞的再认识
年,著名的解剖学家、胚胎学家和心脏病学家His首次报道,左室内希氏传导系统具有3个分支。年,著名病理学家Tawara在《哺乳动物心脏传导系统》专著中,首次报道左束支分为左前分支、左间隔分支和左后分支。从年开始,Rothberger等较多学者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等研究证实,在多数人体心脏尸检中,左束支具有3个分支。从年开始,uhley等较多学者报道了左间隔分支传导阻滞(1eftseptalfascicularblock,LSFB)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表现与诊断标准。年,在美国芝加哥心脏病学术会议上,对心室内“四分支传导系统”({;uadri缸cicularconductionsystem)一右束支、左束支前、中、后分支达成共识。然而,自年Rosenbaum等提出左前和左后半支阻滞(heIIliblocks)的概念和年美国心脏协会等不推荐使用LSFB术语后,LsFB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LSFB的报道日渐增多,必须要重新认识LsFB。
一.LSFB的解剖学、组织学和病理解剖学基础
自从His、Tawara、Rothberger等报道了左间隔分支的解剖特点后,年Rauber、年Doerr、年Schutz、年Robb、年Barry等、年Rossi、年Demoulin等、年Myerburg等、年Kulbenus等、年Massing等……相继报道了左间隔分支的解剖学、组织学和(或)病理解剖学研究结果。其中以Demoulin等和Kulbertus等的研究样本量最多,影响也最大。在两组共69例人类正常心脏样本研究中,主要结果显示有以下4种类型(图1,表1)。
I型:直接从左束支主干分出左间隔分支;
Ⅱ型:从左前分支或(和)左后分支分出形成左间隔分支;
Ⅲ型:从左前分支或(和)左后分支分出在左室间隔面中心区形成扇形网状结构样分支丛(plexusofmmifications);
Ⅳ型:由左后分支延长形成“假腱索”(蹦setendons)。从图1和表l可见,多数正常心脏存在左间隔分支,在其受到损伤等情况时,随后可发生相应的LSFB和(或)室内传导异常。uhley等和Dabmwskv等通过切断狗左间隔分支的实验研究、Uhlev等通过电解剖图、Perrin等通过心电生理检查等均证实了LSFB的心电图改变。但左间隔分支在解剖上有较多的变异,使其心电图表现亦较为复杂。
二.左间隔分支的电生理特性与心室除极初始向量
1.左间隔分支分布区域与室间隔除极
根据解剖学的研究,左间隔分支主要分布于左室间隔面中及下区,少部分可绕过心尖至左室游离壁。年,英国心电图大师、解剖学家Lewis首次报道脊椎动物心室除极开始于左室间隔。年,Durrer等对7例因脑部疾患死亡而无心脏病史的离体孤立性心脏进行研究,应用个壁内电极记录了不同水平的横面、垂直剖面(verticalsection)、心外膜和三维心室及心房的等时性激动标测图(isochronicrepresentationoftheactivation)o发现心室除极最早激动的部位是左室间隔中1/3区(左间隔分支分布区域),其次是左室间隔面前上旁区(左前分支分布区域)和左室间隔后下旁区(左后分支分布区域),而右室间隔面的激动迟于左室间隔面5一10ms。
2.左间隔分支的有效不应期
~年,Lazzara等和1wamura等均在狗实验研究中发现,左间隔分支的动作电位时间、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均明显短于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在左间隔面开始激动时,中室间隔区较前上区和后下区提早除极5ms。
年,Kulbenus等对44例正常窦性心律者进行心房期前刺激的心电向量图研究,结果显示在32例中,心房期前刺激诱发了次室内差异传导,其中28次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16次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17次呈左前分支阻滞图形,10次呈左后分支阻滞图形,21次呈右束支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12次呈右束支伴左后分支阻滞图形,5次呈左间隔分支阻滞图形(QRs环明显前移,x轴前QRs环面积超过全环面积的70%,x轴前QRs环时限50ms),其余7次不能确定图形性质。该结果表明在室内传导系统的有效不应期中,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左问隔分支。
3.左间隔分支与QRs初始向量
心室除极初始向量系指心室开始除极10~20ms的向量,即QRS初始向量。Frank等、Kennedy等、chou等报道,应用心向量图研究证实,正常人的QRS初始向量大多数指向右前上或下。c00ksey等报道,通过例正常人心电图V6等导联QRS波群分析,QRS初始向量75%指向右前,25%指向左前。笔者对经住院体检连续筛查的例健康人的V2、V6和avF等导联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Rs初始向量78%指向右前,22%指向左前,61%指向上,39%指向下。以上研究提示正常人QRs初始向量多数指向右前上或下,少数指向左前上或下。其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为:
(1)正常人心室除极开始于室间隔,左间隔分支分布的左室间隔面中心区是最早除极的部位。
(2)左束支粗短(宽约5mm,长约15mm),在左室间隔左隔面上、中1,3交界区即开始分叉,多数呈3分支。右束支细长(宽约1~2mm,长约25~30mm),沿室间隔右隔面弓形下行,至右室心尖乳头肌基底部才分叉成前组、后组、间隔组或外侧组。
(3)心室内传导束的有效不应期,右束支最长,左间隔分支最短。
(4)有学者报道,室间隔的左室部分厚于右室部分,两者之间有栅栏样结构,可影响室间隔向量的扩布。
(5)左心室位于心脏的左后方,右心室位于心脏的右前方,使右室间隔面朝向右前。以上因素使室间隔开始除极时,左侧室间隔除极较右侧室间隔除极早5~10ms,左侧室间隔除极向量明显大于右侧室间隔向量。由于左前分支分布区域的室间隔除极向量主要指向前上,左后分支分布区域的室间隔除极向量主要指向后下,两者的除极向量常互相综合抵消。使正常人QRS初始向量主要取决于左间隔分支分布区域的室间隔除极向量,即从左室间隔面指向右室间隔面,多数指向右前上或下,使右胸前导联呈现初始r波,左胸前导联呈现初始q波(图2A)。但应注意室间隔的方位受心脏在胸腔内位置的影响,右室间隔面在横位心时多朝向右前下,在垂位心时多朝向右或左前上。年龄、体位、呼吸、妊娠以及心脏疾病、胸部心外疾病、腹部疾病等均可影响心脏和室间隔的方位,继之影响QRS初始向量的方向。
图2左间隔分支与QRS初始向量【A)和LSFB心电图的发生机制【B、C、D)
三.LSFB的心电图表现与类型
1.LSFB的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律心室开始除极后,室间隔主体约在20~35ms内完成除极,室间隔基底部由于普肯野纤维稀少,约在60~90ms期间完成除极。当左间隔分支发生病变和(或)功能改变时,可出现以下心电图改变:
(1)左间隔分支传导延缓(相当于一度传导阻滞)时,由于左间隔分支引发室间隔早期除极的向量减弱,使QRS初始综合向量较正常偏向左侧,导致正极在左侧导联(I、V6)q波变小,甚至消失(图2B)。若左间隔分支除极室间隔明显延缓时,使室间隔主体除极时间延缓,与心尖部和前间壁同步除极,导致QRS中期向量明显前移,正极在前方导联(V1一V3)R波振幅明显增高,正极在左侧导联q波变小,甚至消失(图2C)。
(2)左间隔分支部分传导阻滞(相当于二度传导阻滞)时,由于左间隔分支引发的室间隔除极向量间断消失,使部分QRS初始向量由右束支除极室间隔产生,从右前指向左后,导致正极在前方导联间断出现异常q波、Q波或QS波,正极在左侧导联可间断出现q波消失。
(3)左间隔分支完全传导阻滞(相当于三度传导阻滞)时,由于左间隔分支引发室间隔除极的向量持续消失,使QRS初始向量持续由右束支除极室间隔产生,从右前指向左后,导致正极在前方导联持续出现q波、Q波或QS波,正极在左侧导联可持续出现q波消失(图2D)。
2.LsFB的心电图类型
(1)按V1~V3导联QRS波型分类:
①QRs向量显著前移型(A型),主要表现为V1一V3导联呈高振幅R波,R/S2.0,RV2RV6(图3)。
②QRS初始向量指向左后型(B型),主要表现为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Q波或QS波(图4)。
图4心绞痛诱发B型LSFB
患者男性,50岁,因反复胸痛3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A入院第2天的2次心电图,上行V3R、V1导联呈异常Qs波,下行V3R、V1导联呈rs波。B人院第3天心电图,v1导联间歇性出现n波和异常QS波,V2导联间歇性出现RS和异常qRs波。c放大记录(1mV=20em)的心电向量图P环和QRS初始向量,在以上出现异常QS波和qRs波时,QRS初始向量指向左后上,在以上出现rs波和RS波时,QRs初始向量指向左前下(B型LSFB)。F:前额面,Ls:左侧面,H:水平面。箭头所指为QRs初始向量方位
③QRS初始右前向量缺失型(c型):主要表现I、V6导联QRs波群原有的正常q波消失,亦称为间隔性q波缺失型(图5)。以上A、B两型由Nalaya于年首次提出,此后又经较多学者进行了修订。
(2)按异常心电图出现时间分类:
①初发型LSFB。
②间歇性或短暂发作型LSFB,在同一帧心电图同一导联间歇出现LSFB图形。③持续型LSFB,在同一帧心电图同一导联持续出现LSFB图形。
(3)按是否伴有其他分支或束支传导阻滞分类:
①单分支阻滞型LsFB。
②多分支阻滞型LsFB,如LsFB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4)按基本心律分类:
①窦性心律型LSFB。
②室上性心律失常型LsFB,可出现于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5)按心率分类:
①快心率依赖性LSFB(3相阻滞)。
②慢心率依赖性LsFB(4相阻滞)。
四.LSFB的心电图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世纪以来,MacAlpin等(年)、Riera等(年)、BavsdeLuna等(年)、Ibarrola等(年)、PrezRiem等(年)相继提出了LsFB的诊断标准,但至今尚未被普遍接受。笔者参照了以上学者提出的标准,推荐以下LSFB参考诊断标准。
1.窦性间歇性单分支型LSFB(无合并症型LsFB)诊断标准。
(1)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
(2)在同一帧心电图同一导联至少有以下1项异常表现:
①在V1~V3导联中,间歇性出现R波振幅显著增高(≥1.0~1.5mV),S波振幅显著降低(0.3~0.5mV),R/S2.0,RV2RV6(A型)。
②在Vl~V3导联中,间歇性出现异常q波、Q波或QS波(B型)。
③在I、V6导联中,间歇性出现q波消失(C型)。
(3)QRS波时间≤ms,与阻滞前比较,QRS波时间延长≤10ms。
(4)额面QRs波心电轴正常(一30°~+90°)。
2.窦性持续性单分支型LSFB诊断标准
(1)在同一帧心电图同一导联中,持续出现以上A型、B型或C型心电图表现。(2)基本心律、QRS波时间和额面QRS波心电轴与间歇性LsFB相同。
3.窦性多分支型LsFB诊断标准
(1)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
(2)同时具有LSFB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或(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LSFB的鉴别诊断:
(1)以上所述的QRS波异常表现是在短期(几天)内新发生者,则需排除体位、电极位置差异或放错和某些急性心内外疾病动态演变等影响。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肺压缩30%的自发性气胸、中等量以上的胸膜腔积液等。
(2)诊断A型LSFB时,需排除严重右心室肥大、严重右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后侧壁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右位心、Duchen’s肌萎缩症、心内膜纤维化、正常变异(V1~V3导联高R波发生率约1%)等。
(3)诊断B型LsFB时,需排除前间壁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可出现QS波)、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可出现q波)、严重右心室肥大(可出现q波)、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可出现q波)、慢性肺心病(可出现q波或Qs波)、B型预激综合征、正常变异(V1导联Qs波发生率约1%)等。
(4)诊断c型LsFB时,需排除左束支传导阻滞、A型预激综合征、室间隔纤维化(易见于老年人)、正常变异(I、V6导联中无q波发生率约7%。25%)等。其中间歇性LsFB比持续性LSFB有较高的诊断正确性。
五.LSFB的发生率和常见病因与诱因
Mori等报道,应用A型LsFB的诊断标准,对例住院病人和例健康人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病人中LsFB的发生率为3.5%,低于右束支传导阻滞(9.0%)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9.0%)的发生率,高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0.3%)、左后分支传导阻滞(o%)和双分支传导阻滞(2.1%)的发生率。作者认为该组患者LsFB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老年患者较多(60岁者占92.7%)相关,易发生冠心病、老年性室间隔纤维化、硬化性退行性变(sclem—degenemtivechanges)等。MacAlpin报道,应用C型LSFB的诊断标准,对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连续的约份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sFB的发生率约0.5%。但由于至今尚缺乏普遍可接受统一的LSFB诊断标准,LSFB的流行病学情况和患病率尚待进一步研究调查。根据近年文献报道,LsFB的常见病因和诱因如下:
1.心脏疾病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前认为是LSFB最常见病因,Riem等、BayesdeLuna等、uchida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wellens综合征(左前降支T波综合征)和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等患者可发生LsFB,与左间隔分支绝大多数(95%。%)由左前降支供血、绝少数由左前降支和房室结动脉共同供血相关。
(2)收缩期负荷过重型左心室肥大:如高血压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等,Sauer等、Perez—Riera等、Piccolo等报道,该类患者易发生c型LsFB,可能与其伴有的室间隔负荷过重导致左间隔分支受损相关。
(3)chagas心脏病:Marin—Neto等、Moffa等、Riem等报道,该病是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国家发生LSFB的最常见病因,在急性期表现为Chagas心肌炎,在慢性期表现为Chegas心肌病。与锥虫直接损害心肌、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免疫介导性损伤左间隔分支等相关。
(4)心律失常:MacAlpin、BayesdeLuna等报道,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可发生3相LSFB,即室内差异性传导。IbaⅡola等报道,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可发生4相LSFB,与舒张期自动去极化速率异常等相关。此外,LSFB尚可发生于心肌炎、乳头肌功能不全、扩张型心肌病、老年心力衰竭等患者。
2.心外疾病
(1)糖尿病:Cheng等、Sauer等、龚仁泰等报道,糖尿病患者可发生LSFB,与糖尿病引起的心肌微血管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相关。
(2)神经肌肉疾病:Riera等、sauer等报道,Keams—Sayre综合征(一种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为慢性眼外肌麻痹、非典型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进行性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率约20%,包括LsFB)三联症。此外,肌紧张性营养不良(myotomicmusculardystrophy)、欧勃氏营养不良(Erb’sdystmphy)等亦可发生LsFB。
(3)高钾血症:Amsdorf报道,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高钾血症时,心电图显示B型LSFB样改变(右胸前导联Q波),而经治疗血钾恢复正常后,LSFB样改变消失。作者认为与高钾血症时室内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和(或)室间隔除极顺序异常相关。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国内黄燕报道,1例男性55岁临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均显示间歇性B型LSFB,其发生机制尚不明了。此外,3相阻滞型LSFB尚可见于健康人。
六.LSFB的治疗策略
1.病因治疗和驱除诱因
是LSFB的基础治疗策略,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尽早再灌注治疗,难治性心动过速应选择心导管消融治疗等。
2.心肌保护治疗
对有心肌缺血、炎症、劳损的LSFB患者,应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选用维生素c、辅酶Q10或曲美他嗪等药物。
3.必要时心脏起搏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单分支阻滞型LsFB不会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但持续性三分支阻滞型或四分支阻滞型LsFB常需要心脏起搏治疗。
LSFB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脏传导阻滞,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尽快建立统一的LSFB诊断标准,进一步研究LSFB的临床意义,任重而道远。
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不做它用。如有错误或涉及版权归属,请联系删除,谢谢支持。
鲁端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hl/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