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那些恋家的人,到底在恋什么

1

有一种开学综合症,大概叫「恋家」。

走前半月。我赖在家里如磐石,能不出就不出门;走前三天。我喝着外婆熬的汤,嘴边似涩涩……

离家前两日,返校后一周。似成了最难熬的日子。

我舍不得。

我不想走。

一直在想。恋家的人,到底“恋”什么?

刚读小学,独怕返校。车一来,我便溜烟逃开。尽往墙角或桌底钻。每每呢,又被妈妈一把拎起,丢入厢中。

高中时,我对校车的惧,一如离家的惶忧。我的眼,老是被泪糊住。周遭似黑黑的。只余我一人,和车轮空转。

初入大学。我没半点长进,依然怂。回校前两日,三点半就自然醒。

恋家成瘾,是我害怕独立。害怕未知。害怕抓不住时间而父母渐老去。

2

前几日,刷了日剧《东京塔》。初看即泪目。

片中的主人公雅也,算个典型的“恋家男”。他在童年时过分依赖母亲,长大后却因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深感厌烦和羞耻。

失业、穷困、欠债、居无定所,他花了十五年,依然活得像孩子。

伸手要钱的时候、和烂桃花纠缠不清的时候、捧着简历吃尽闭门羹的时候…他忍不住了,打给母亲。

“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些呢?不努力一些?”母亲在那头反复地问,低低地叹。

她眼中的儿子,曾那么优秀。她的小店墙上,还悬着儿子的毕业证。

或许,每个妈妈都是相似的。

骂归骂。怨归怨。却依然会选择宽恕和体谅。

就如十五年前,雅也离家的那年春。妈妈为他送行,备了小布包。

里头装着新内衣,和喷香的便当盒。夹层藏了一封薄信。字不多,信旁是一万日元的纸币。

我也经历过。

比起流泪或沉默,妈妈更担心的,总归是我能否独立生活,能否适应他乡。

她留着我小学至今的奖状,悉心擦拭。她养我的绿植,喂我半路夭折的兔子。

她眯眼读完我每一篇长文。听我发的零碎语音,逐条收藏。

“说什么再见呢,今后还是母子,别说这样的话。”

似乎。我安全感的本源,从不在于强大。相反,它只在于对「自我不完美」的接纳。

而家,让我不必像巴普洛夫的狗,做得好,才能得到认可;做不好,便失去关爱。

父母无条件的宽恕、认可和爱,亦让我不必隐藏自卑、回避嫉妒、假装自尊。

我只需做自己。

3

有时候,恋家也成「懦弱」的托辞。

假期之初,定的目标太着急,太贪心。来不及好好消化,就已成炮灰。

说好要健身学习两不误,说好垃圾食品不进肚。也都成了说说而已。刚熬的鸡汤,还来不及喝。

就这样,我更不愿离家。

未穿好战衣便要上沙场。未配妥剑出门已是江湖。想想真心累。

一旦开学,就意味着我无法再走回头路。无处再有庇佑所。中途萌生退意,也只能硬着头皮讪讪笑。

恐惧开学,不全是怕与家人分别,而是不想在充满同龄人竞争的环境下生活。

潮湿背阴的宿舍。鸡毛蒜皮的冷战。发了霉的誓言和爱情。又怎及在家时,我自由却无压力。

然离家后,父母的近况,与我不再同频。我们仨,匆匆塞入五湖四海。相见只余文字,和音影几缕。

日文中,有「亲子之绊」一词。

如芥川龙之介所说,“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喜剧的序幕。”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年尚小,谁不曾想有多远走多远,山高路长且尽兴。自小延续的对家的记忆,慢慢将你我推往外面的世界。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跟妈妈,沟通受阻。她是针尖我是麦芒,话不投机半句多。

我故意逆她心意,扯着嗓子还嘴,生活里的不如意,尽数发泄于至亲。

妈妈也不让步,冷眼看我,家中杂事全罢工。直到,我饿了几天肚子。连连赔不是,她才肯作罢。

好几次了。

离家前,我告诉她我要去家远行,再也不被约束不被管教,越远越好。离家后,我却日夜思念,掰着指头算返程的日子,越快越好。

我恋的,终不是家乡。而是家人的所在。

走之前,真希望她再多骂我几句。兴许骂烦了,我就能大步迈不回头,嘻嘻一笑别爹娘。就不必这般玻璃心,哭到眼肿鼻尖红。

于我啊。

恋家,从不是什么没出息的事。

不是身心未长大,责任难承担。而是世间再大,心头有一隅。是退路,是笃定,是前行漫漫待归期。

我只知。

进城的公交一辆就足够。回家的路两条都嫌多。

想家的孩子。愿常回去。

想家的孩子。愿快乐。

来源:大樱桃与小灯泡(ID:iamcherry)

投稿邮箱:weibo

chinadaily.







































白颠病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hl/8591.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