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说
健康
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座“工厂”,
肺、肾脏和肝脏等器官
代表着维持生产运行的“机器设备”,
它们负责吸收氧气、过滤血液、
排除毒素、合成激素以及执行
维持我们生存的所有其它复杂任务。
其中一些任务是自动完成的,
但是
大多数都需要持续的监督、维护和调整。
我们拥有“机器设备”,但是谁来操作它们呢?这些复杂的过程,比如消化,是如何发生的呢?谁帮助我们分解食物,决定哪些要被吸收,哪些要被排出?我们如何区分有害细菌的感染和无害细菌的定植?谁来告诉我们的免疫系统什么时候该集结军队,什么时候该无视无害的入侵者呢?答案是: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令人难以置信的微生物大军,它们是我们身体这座“工厂”里的“工人”,这些微生物为我们所有的身体功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它们可以产生许多我们身体需要但是自身不能制造的物质;它们为我们战斗,它们甚至调节我们自身基因的开关,将我们需要的基因打开,而将我们不需要的基因关闭。作为交换,我们为这些微生物提供食物和住宿。
因为我们是这些微生物的宿主,它们依靠我们而生存,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攻击我们,导致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比如感染甚至癌症,但是大多数微生物都是为了我们的健康而存在的,它们会竭尽全力地帮助维持我们的健康,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得以生存。我们可以把这些微生物小伙伴分成三类:
1、有益菌:与我们和平共处,帮助维持健康的微生态平衡;
2、中性菌:通常是无害的,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产生危害;
3、有害菌:危害人体健康。
大多数人类细菌属于四个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每一个细菌门都含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细菌。
由于含氧量、潮湿度和血液流动等方面的差异,身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不需要氧气的厌氧物种在肠道中占主导地位;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生长旺盛;而一些链球菌通常栖息在口腔和上呼吸道。
所有这些细菌都存在有致病性的形式,但是那些每天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细菌大多是无害的,尤其是当它们被足够数量的有益微生物所控制的时候。
肠型(enterotype)是一种基于肠道生态系统的分类,是一种根据不同细菌物种的相对丰度对人进行分类的方法。
年,研究人员将人体肠道微生物分为三种肠型:分别以拟杆菌属(肠型1)、普氏菌属(肠型2)和瘤胃球菌属(肠型3)为主要菌群。不同的肠型似乎不受遗传背景、种族、年龄、性别等的影响,而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以拟杆菌属为主的肠型1与蛋白质和动物脂肪的摄入过多有关,而以普氏菌属为主的肠型则与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纤维的摄入有关。
不同的肠型与特定疾病状态的易感性有关,比如肥胖和炎症,表明我们的饮食对我们的整体健康影响很大。
看点1肠道细菌会做什么?肠道共生微生物有着许多重要的功能,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保持肠壁的完整性、赶走有害细菌以及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区分朋友和敌人。
它们还能将糖转化为肠道细胞用来提供能量的短链脂肪酸,还能合成许多我们自己无法合成的酶、维生素和激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肠道微生物,食物就不能被正确地分解,其食物组分也不能被完全吸收,这也就意味着即使你吃的是超级健康的食物,如果没有足够健康的肠道细菌,你可能也无法吸收食物中的所有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我们肠道中的大多数细菌都是厌氧的,这意味着它们在少氧或缺氧的环境中生存。从肠道的上部到下部,细菌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胃和小肠的细菌数量要比结肠少得多。
有些细菌会在肠道内安家,而另一些细菌则只是路过,它们会在通过肠道的过程中繁殖,最后通过粪便排出。
我们的肠道细菌会做什么:
将糖转化为短链脂肪酸,为细胞供能
排挤病原菌
消化食物
帮助身体吸收钙和铁等营养物质
保持pH平衡
维持肠壁完整性
代谢药物
调节基因
清除致癌物质
产生消化酶
合成B族维生素
合成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
合成激素
训练免疫系统区分朋友和敌人
……
免疫调节消化并不是唯一依赖于肠道细菌的存在的过程。
接触许多不同的微生物,包括有益和有害微生物,对于启动和训练免疫系统至关重要。这样以后它才能区分朋友和敌人,忽略那些无害的微生物,而对危险的病原体立即做出反应。
基因调节我们人类自身编码大约多个基因,而我们所携带的微生物编码超过万个基因。肠道细菌的基因在维持我们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酶促解毒等功能,这是人类自身基因组所缺失的。肠道细菌会根据身体内部环境决定各种人类基因的打开和关闭,这可以影响那些遗传易感的疾病是否真的会发生。
肠道细菌对人类自身基因的调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遗传疾病并不总是影响家庭所有成员,比如,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有相同的基因,但是肠道菌群不同,他们发生某些遗传疾病的风险也不同。
看点肠道菌群助力燃烧脂肪,延长健康寿命我们知道,减低热量摄入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增加褐色脂肪的生成,并且延长健康寿命。
而发表在《CellMetabolism》上的一篇研究表明,我们肠道中的这些居民在促进这些新陈代谢改善和脂肪褐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原来,它们“忍饥挨饿”的结果会导致合成脂质A的酶表达量下降,而脂质A是合成脂多糖(LPS)的重要原料。LPS水平会影响身体的先天免疫反应,对脂肪褐化和减少脂肪肝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未来,我们可能要依靠身体里这些居民的帮助来开发新的减肥疗法。
图片来源:《CellMetabolism》
相关论文:Fabbianoetal.,().FunctionalGutMicrobiotaRemodelingContributestotheCaloricRestriction-InducedMetabolicImprovements,CellMetabolism.DOI:10./j.cmet..08.
02肠道菌群还能治疗糖尿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因为某些疾病需要服用大量的抗生素。而对于我们肠道中的菌群来说,这些抗生素无异于灾难性的化学武器。高水平的抗生素使用会极大程度地降低肠道中菌群的数量,这会对我们的新陈代谢有什么影响呢?
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研究中,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模型对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被抗生素清扫一空的小鼠的血糖水平下降,而且它们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升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特征是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和血糖水平上升。
难道说抗生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潜在疗法?
“我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2型糖尿病。”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说。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小鼠的肝脏功能出现了变化,下一步他们的研究方向是发现肠道中哪种微生物的变化导致了血糖调控的改变。这项研究有可能产生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法。
相关论文:AmirZarrinparetal.().Antibiotic-inducedmicrobiomedepletionaltersmetabolichomeostasisbyaffectinggutsignalingandcolonicmetabolism,NatureCommunications,DOI:10./s---9
Part1什么是益生菌益生菌(probiotics)这个词源自希腊语,”Pro”意思是“有益于”,“biotics”意思是“生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益于生命”。
根据《自然生物疗法-益生菌保健与使用指南》,益生菌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缓解腹泻和便秘,提高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防止食物过敏,环节和改善肠易激综合症、肠炎,缓解口臭等作用。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所以,当益生菌能够主动维持好这个平衡,人体就会免受很多种疾病的困扰。
Part2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经过研究发现:益生菌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菌,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降低胆固醇抗高血压,延缓机体衰老等重要的生理功效。Part3益生菌对机体衰老的缓和肠道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但对于饮食习惯不良的人来说,可能是肠道老化速度高于人体衰老速度,借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三十岁的人,四十岁的肠道。
肠道老化原因: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的饮食让体内的有益菌群因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减少而得不到养料,而蛋白和脂肪又是腐败菌最好的营养,腐败菌分解蛋白和脂肪后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肠道的老化其实就肠道环境的恶劣而导致的。因而补充益生菌,可以让肠道恢复年轻,减缓机体衰老过程。
Part4益生菌对皮肤的作用微生态学研究表明:肠道有害物质是加快皮肤衰老的真正原因。
婴儿肠道内的有益菌占绝对优势,有害菌极少,只占肠道总菌量的5%以下。所以这也是婴儿的皮肤不粗糙、不生粉刺、润滑而有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变化,肠道中的有益菌逐渐减少,而各种有害菌不断增加,有害物质也随之增加,人的皮肤会逐渐失去弹性和光泽,变得晦暗粗糙,所以成人皮肤没法跟婴儿比。
因此,肠道和皮肤的老化有密切的关系,当肠道内菌群平衡遭到破坏,有害菌群增加,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经血液散布到全身,就会引起皮肤问题,如皮肤无光泽,粉刺、疙瘩、粗糙等;而节食、便秘、肠道易激症等等都会引起肠道老化,导致皮肤问题。而补充益生菌,可帮助体内毒素尽快彻底的排出,所以皮肤问题也会大大减少。
END
维·微益生菌粉
山东凤凰生物
作为中国益生菌制剂研发与应用的倡导者,
一直倡导健康凤凰、科技凤凰和文化凤凰的理念。
年8月,山东凤凰生物成为中国保健协会
挂牌的“国家营养与保健食品益生菌原料基地”。
年6月12日,山东凤凰生物荣膺
中国保健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
如何科学的管理自己的健康生活
健康的道路上,我们是认真的......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rchl/1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