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医院
首先,医院刘启明教授围绕ESC室上性心动过速指南,详细介绍了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综合管理要点。刘启明教授通过回顾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强调了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当中的安全性问题,以及导管消融治疗的优先推荐和指南明确的III类推荐,即“勿触红线”。与此同时,刘教授结合临床具体问题,介绍了在特殊患者群体,如妊娠期患者、心动过速心肌病以及无症状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策略。
医院彭健教授的讲题是“伊伐布雷定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彭健教授指出了目前我国心衰治疗当中存在的不足,即中国心衰患者的心率治疗尚未达标,而由于伊伐布雷定降低心率的独特机制使其成为这部分患者的合适选择。基于POSITIVE研究、SHIFT研究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结果介绍了指南制定的背景。就共识中对伊伐布雷定的推荐做出了详细阐述,如慢性HFrEF患者的早期应用、不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患者和心衰易损期患者的应用,儿童扩张性心肌病、IST、POTS、FAT等疾病的应用。
湘西土家医院王福军教授带来的讲题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王福军教授介绍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体征、心电图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转诊建议以及急诊治疗措施。强调了急诊治疗措施当中普罗帕酮、经食道心房调搏和电复律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导管消融对于室上速患者的根治作用,同时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回顾了室上速的诊疗实践。
首都医科医院刘兴鹏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当中的经验,为我们介绍了心脏外科手术后房颤的预防和治疗。详细阐述了心脏外科术后房颤的特点及危害、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测方式、预防措施和相关治疗。刘兴鹏教授指出,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自主神经系统因素是术后房颤的主要发生机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功能并结合生物标志物等可以有效预测术后房颤的发生。治疗仍需遵循抗凝、控制心率和电复律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治疗方法。会议接近尾声时,王福军教授对本场学术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各位专家的倾情指导表示感谢,希望指南共识的更新可以更好地改善诊疗实践、造福患者,最后期待与各位的专家的再次相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jbwh/1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