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IBS的发病机制涉及肠动力紊乱、内脏敏感性增高、脑-肠轴失调、肠道菌群失衡、肠道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炎症因子、胃肠道激素分泌功能紊乱等多个方面,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采取包括饮食调整、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对IBS的药物治疗,西医主要采取解痉、止泻及激动剂拮抗单一递质受体、抗抑郁等治疗,但这些药物多从阻断某一病理环节入手,仅能缓解患者的某个或某几个临床症状,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着眼于整体,重视情志因素发病,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有其优越性和独特性。
D-IBS属中医学“泄泻”、“腹痛”范畴。因其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也可归为“郁证”范畴,中医学对IBS的认识,在病因上强调湿邪致泻,在病机上重视脾胃功能障碍及肝脾肾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其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脾胃素虚,或忧思伤脾,土虚木乘,或情志失调、食滞气郁,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犯脾,均可使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泄泻。正如《医方考》中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景岳全书·泄泻》中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另外,精神情志的致病虽然与五脏有关,但其发病的主导作用,仍在心,正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肠胃的消化吸收。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则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从而引起泄泻。正如《医方集解》中说:“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张氏医通》中说“肾脏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泄泻”。
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故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健脾温肾,调理肝脾气机是治疗IBS的主要思路,配宁心安神之药以安五脏。在调治气机时,疏肝理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起到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协调二便等功用。
据此病因病机,师父自拟加减痛泻要方治疗IBS,验之临床,疗效显著。基本组方为: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20g,白芍20g,陈皮10g,防风5g,葛根15g,白扁豆15,炒山药20g,藿香15g,乌梅10g,合欢花15g,甘草5g。
方药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渗湿;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陈皮配伍防风,能起到辛散肝郁之功,即“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炒山药、白扁豆助四君子益气健脾渗湿,且炒山药兼能补肾、止泻;陈皮理气消胀,以促脾运,使邪外出,脾运得健,则泄泻自止;葛根、防风既以之升提中气,又取“风能胜湿”之义,以升阳除湿,“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藿香芳香祛浊,醒脾化湿,助脾运化。合欢花性味甘、平,《神农本草经》说:“合欢,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乌梅味酸、涩,酸涩以敛肠,酸以治肝,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盖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内起,久病而为飧泄,用甘以理胃,酸以治肝”。甘草配合芍药缓急止痛,有效治疗腹部挛急疼痛,兼取《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缓急和中义,《医学心悟》曾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综观全方用药精当,配伍合理,共奏疏肝健脾温肾宁心止泻之功,药证合拍,故能有效地改善IBS的临床症状。
当然,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具体还要灵活辨证应用。
舌苔黄腻,湿热重者,合葛根芩连汤,加黄芩,黄连,木香清热祛湿;怕食寒凉,脾胃虚寒者,加炮干姜温中止泻;久泻脾肾阳虚者,合四神丸,加补骨脂,赤石脂,肉豆蔻,甚者加附片温补脾肾以止泻;郁怒则泄,情志致泄明显者,合四逆散疏解气机,达郁止泻,如此等等,但治疗大法不离健脾、疏肝补肾。
此外,情志病的调摄也很重要,此病全在病者移情易性,疾病的痊愈虽离不开药物的作用,但怡悦心志,开怀静养的精神调摄更是康复的关键。正如叶天士所云:“用药乃片时之效,欲待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
作者往期回顾1透风渗湿治疗湿疹2五苓散辨治头痛一得3巧用甘味药治疗脾胃病4矢志岐黄杏林春暖----记甘肃省名中医胡溶先生5胡溶先生临床思想浅述6医叶天士是这样治疗便秘的7便秘和肺、脾、肾有关系吗?8胡溶先生运用大柴胡汤治验案9胡溶先生运用三仁汤验案10“肾为胃之关”还是“胃为肾之关”刘则鹏,男,年出生,武威凉州人。中医内科学硕士。医院中医门诊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师从甘肃省名中医廖志峰主任,得其临证指点,继承学习了廖老辨治疑难杂症尤其脾胃病的许多宝贵经验。临床诊治疾病推崇《伤寒杂病论》六经辨治体系,注重李杲脾胃学说,善于借鉴叶天士临证经验。对脾胃病及各类临床疾病的诊疗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学习工作期间,参编《廖志峰医论医案集》、《肝胆胰疾病中西医诊治新进展》两部著作。以第一及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0篇。
青杏微医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青杏微医“夏三月”医学人文全国征文大赛(点击进入)
赞赏所得50%属作者稿酬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xcyy/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