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扳机点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一)
转自培恩e学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painsyndrome,MPS)是全球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肌筋膜扳机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s,MTrPs,另译为激痛点、触痛点等是诊断MPS的重要指征,也是判断其治疗效果的重要部位。MTrPs是在骨骼肌上可以诱发疼痛的点,此点通常可以摸到一束紧绷的肌肉(紧张带)和条索样的硬结,触压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并伴有远处放射痛,且放射部位与神经解剖关系并不一致。在过去的20年间,MTrPs有多种诊断标准,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①骨骼肌紧张带上有压痛点;②患者对压痛点施压所产生的相似疼痛的识别;③有可预见的牵涉痛;④局部抽搐反应。尽管学者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地在修改诊断标准,但至今尚无客观、可信度高的标准出现。因此,利用现代物理技术手段对于MTrPs客观、可靠的检测及疗效评价对于MPS的诊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扳机点理论在国内疼痛、麻醉、针灸等领域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但国内研究仍偏向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则较匮乏。本文针对这种现状,整理近二十年来国外检测与评价MTrPs的进展以供借鉴。
1.拇指触诊
拇指触诊MTrPs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一般是手法按压时受试者被要求告知是否有紧张疼痛,反应阳性即可诊断MTrPs,但这种诊断的可靠性与进行检查的医生的经验有关,治疗师需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施加的压力需要大于3.5kg/cm2,对于扳机点的基本治疗也多是依赖手法按压和针刺(干针疗法或注射)。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内科医师、物理治疗师以及各种各样未经注册和不规范的按摩师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操作,这客观上造成了MPS诊断的随意性和MTrPs定位的主观性,所以单纯依赖临床检查来判断MTrPs是否存在,因为缺乏可被接受的参考标准,其合理性和可靠性被很多研究者质疑。
2.测痛仪和压痛阈值
(PressurePainThreshold,PPT)
测痛仪实际上就是测量垂直施加在皮肤上的力所致的压痛,是由一端面积为1cm2,带有橡皮垫的压力棒,通过内置活塞装置的连接杆与另一端的圆形压力刻度表相连而构成的。刻度表上的刻度以g为1个分格,以kg/cm2为单位,测量范围1~10kg/cm2。临床上往往以压痛阈值(按压产生局部痛的力)作为指标确定MTrPs的存在,即当肌肉的PPT低于正常值但平时未见明显疼痛时,可视为存在潜在MTrPs,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与正常肌肉比较,MTrPs的PPT值明显降低。
此设备对于测量MTrPs部位的压力疼痛阈值是有用的,被广泛的应用于PPT的临床和实验测量,PPT数值的可靠性不仅与观察者的技术有关,还与被试者可以提供稳定的PPT水平的口头描述有关,所以,其误差融合了观察者、被试者和测量三方面的因素,但研究也发现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可以用稳定的速度操作测痛仪,并且通过计算测量三次的平均值,提供可靠性很高的PPT测量。但是,PPT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压痛;②不同个体、不同肌肉敏感度;③触诊寻找MTrPs定位的准确性;④压力施加速度。
未完待续
来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第22卷第9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xcyy/1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