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PsychologyToday作者DarciaF.NarvaezPh.D翻译SME科技故事放任婴儿哭泣(CryItOut)的育儿理念,其实早在年代就出现了。当时医学领域关于细菌和病毒传播感染的研究十分火热,“应该少抚摸婴儿”的建议也在这个时间段被提出。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早开始质疑传统的育婴模式是否为最佳方案的源头。到了20世纪,行为学家约翰·沃森(JohnWatson,)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排除感情因素影响的自然科学。因此,作为当时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主席,他发起了一场讨伐感情的改革运动。他将行为主义中的机械化范式套用在育儿过程中,警告所有人过分的母爱会带来极大的危险。而在20世纪那个科学主义大崛起的时代,大家都相信科学家比母亲、奶奶、家人们更懂得如何教养一个孩子。“臭名昭著”的约翰·沃森(JohnWatson)他的两个孩子后来都死于自杀对孩子的溺爱会导致他们的过度依赖,甚至造成往后人生的失败这种观点看起来十分有市场。但问题就在于,当年沃森提出的应该将“爱”剔除出抚养孩子过程的观点,从未有过实际证据的支持,事实甚至恰恰与此相反。当时官方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上建议:“做母亲就是要安静地抱着孩子,姿势要能让孩子平静下来,当你感受手酸时请马上停下来”因为“科学抚养产生的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绝不会给成年人带来不便。”“小孩到了6个月大就应该被教导到能安安静静地坐在婴儿床上了,否则母亲可能需要不断地分心照看他,这很浪费时间。”这套理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一位父母就曾跟我说,她让自己的孩子遵循“哭泣免疫法”自己入睡,因此她可以“寻回属于自己的生活”。照顾一直哭泣的婴儿确实是很多年轻家长的“噩梦”得益于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证实了人类世代养育后代的传统方式比那些所谓的“行为学家”正确得多了——让婴儿感到痛苦是一种可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都将对其造成伤害,并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做法。令人作呕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婴儿视为父母生活中的闯入者,并认为这是一种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控制的“入侵行为”,从而使父母获得解脱,重新拥有自己的自由生活。也许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种态度与无知。因为在那个时代,随着现代都市的建设与发展,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正在迅速减少,而独立生活的新一代父母需要寻找属于他们的育儿方法。相比于会有很多成年亲戚一起照料孩子的旧时代,那个阶段的人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很不适应的状态中。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孩子“必须被教导要独立”。但事实上,强迫婴儿独立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依赖性。而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代得到所需的东西,长大后会变得更加独立。在有关狩猎者族群的人类学报告中,他们的父母就是通过满足婴儿和小孩所有的需求,来使得蹒跚学步的孩子们也有足够的自信独自走进森林。另一方面,对婴幼儿常规的照料方式当然是迅速对他们的需求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孩子长时间的哭泣。但行为主义者鼓励父母不要对婴儿的哭喊随叫随到,不管他们是想要食物还是只是想要陪伴与安慰。他们认为成年人应该拥有“掌控”这种关系的主动权。这两种做法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小孩很快学会了一种“提出需求-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后者的小孩始终不明白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怎样做才能获得回应与满足。所以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呼叫帮助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xcyy/1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