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上个星期我们在做《童办调查局,你最喜欢的滑板车》调查的时候收到一个妈妈这样的问题:
“看到这篇文章,倒是很想知道一个事实。小孩究竟适不适合玩滑板车,因为有的说玩这个会偏脚,吓得我都不敢买这个,也有一个原因是我家宝贝还小,一岁半不到,但是每次下楼,小区内许多小朋友都在玩,我家娃就特别想去尝试,站上去也挺开心的,但是老母亲又忧愁,想买却怕想着她经常性玩导致偏脚这个问题这个看到能回复么"
这个问题问的很诚恳,但我们想回答的时候却有点不知所措。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明显,可真要解释清楚其中的道理篇幅就太长了。所以,这次我决定用另外一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
同时,恕我鲁莽
我还想这篇文章回答你所有的育儿问题
谁也不能否认养孩子是一件非常焦虑的事情
孩子有没有按正常进度发育?是不是接触了有害的化学物质?给孩子选择的产品是否有害或不够好?宝宝有没有交到足够多的朋友,他是不是孤单?他运动能力好不好?他是不是在学习上已经落后了?他在幼儿园会不会被欺负?
这些问题始终埋伏在爸爸妈妈们的脑海里,让大家忍不住用怀疑和谨慎的目光,审视我们的任何一个育儿选择,以及我们购买的每一件儿童产品。
也许你会发现你很难为你的怀疑和焦虑设一个限度。
以我们篇首所说的滑板车为例,我们先不去探讨他是否会造成“偏脚”。当你兢兢业业地调研到下面这条信息,你还敢给孩子玩滑板车吗?
据《USAToday》的报道,滑板车是造成儿童伤害最多的玩具。年,CPSC报告了件跟滑板车有关的受伤事故,并且有一个孩子在事故中死去了。
看到这个事实,你肯定难免紧张,但紧张的同时或许还有疑惑--既然如此危险,为什么这么多孩子都在玩滑板车?有什么滑板车这种产品还未被禁掉,它真的如此危险吗?
你可以用投资的角度去权衡一下育儿问题
CPSC的事故报告当然不会骗人,不过这并不代表你要禁止孩子玩滑板车,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个育儿选择,我们让孩子干的每件事,除了考虑其风险,也要衡量其收益。
有时候我们会错以为在育儿问题上寻找答案的过程像追求真理--
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个最健康、最安全、最正确的选项,但事实是这个过程更像是选理财产品。我们了解一件事的风险是什么,我们再评估它的收益是什么。权衡风险/收益之后,我们就可以做决定了。
如果我们以风险/收益的角度去衡量这一切,你会发现有三类情况是最常出现的:
1有一定的收益,但是风险很大
比如说婴儿床围。这种产品的设计理念是防止孩子被床栏磕碰到,可谓是存在确实的收益。但是它的风险却是可能会造成婴儿窒息死亡。风险和收益相较,收益有限,而风险巨大。所以,所有的权威机构和专家都不推荐这种产品。
2风险虽不大,但是没有任何收益
很多家长喜欢往洗澡水里滴十滴水,来防止孩子长痱子。十滴水含有樟脑、辣椒、酒精等等,樟脑对于患有蚕豆病的宝宝是禁忌品,同时也是加拿大卫生部禁止用于儿童的有害物质,而辣椒、酒精都是具有刺激性的物质。我们也有收到不少父母的质疑:“只是滴几滴能有什么事?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但问题就在于,使用这种产品有任何收益吗?十滴水的所谓防痱功效子虚乌有,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有效性,所以即使风险较小,不太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不建议大家使用--无论风险多小,无谓的冒险都是不值得的。
3有风险,但是收益大于风险
这里就要拿滑板车举例了,玩滑板车虽然有受伤风险,但是它是一件有趣有益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让孩子们玩在一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益处。各种运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运动产生的“收益”对孩子来说一样很重要。
更何况玩滑板车的风险,是可以通过带头盔护具等来降低的。
注:美国儿科学会(AAP)嘱咐家长们“孩子玩滑板车一定要带头盔“以及”8岁以下的孩子玩滑板车一定要在家长的密切监护下“。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放弃滑板车。
对收益的理解有时候可以是“个人化”的
其实,风险和收益的较量并不会总是给出唯一的答案;每个人对收益/风险的权衡都可以是不一样的。当你掌握了你应该知道的信息(这个我们后面重点说),只要在底线之上,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判断去做选择。
这里有一个我自己深有感触的例子--“要不要母乳喂养“。
育儿圈的人大概都记得,大概7、8年前,微博上有一群“母乳党”,坚持母乳喂养一定要喂到2岁,视那些断奶早的、奶粉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妈妈为“不负责任,不爱小孩”,甚至在社交网络上辱骂奶粉喂养的妈妈和给奶粉做广告的医生。她们列举了母乳喂养的对孩子的诸多好处:比如母乳对孩子安全,家庭不用再担心毒奶粉;母乳喂养可能会降低孩子过敏和哮喘的风险等等...
选择母乳确实比选择奶粉风险要低,
但是妈妈们的感受、时间、精力难道不能作为收益的砝码放在天秤上吗?
如果一个妈妈觉得母乳喂养,身体过于痛苦,并且占用了她太多精力和时间,而选择奶粉喂养,谁又有资格指责她呢?
妈妈们可以为孩子付出的机会很多。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做到%,也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你只能挑选那些你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去投入成本。
说到底,你选择付出哪些、不付出哪些,完全可以看自己如何去权衡评估。每个人都对收益的理解可以非常个人化。有些人给孩子的教育更高的权重,有些人给孩子的快乐更高的权重,有些人在兼顾孩子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事业发展、家庭的经济状况。
那,我们科普的意义在哪里?
也许你会问,如果每一件事的风险/收益都要我自己来衡量,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我看育儿科普的意义何在呢?
如果我们把育儿选择看成是一种要权衡风险/收益的投资。那育儿科普,更像是一种投资风险分析报告。它并不是替你做选择,而是让你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比如我们上周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国孩子不能喝凉水》。写这篇的原因很简单,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喝凉水,喝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酸奶,甚至吃凉水果都会被指责“伤胃受寒”,我们想告知大家,干净的凉水、凉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健康风险,可以放心地喝。
但是就不乏一些人留言说这是在强制每个人都喝凉水,质问我们“我就是要喝热水,我喝热水就是舒服,你拿我怎样?“
当然不怎样了,如果你喝热水就是舒服,那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
舒服/喜欢/开心,这都是一种收益,个人感受也值得被尊重。我们只是告诉你凉水不存在大家想象中的那种风险,这并不是要鄙视你对热水的喜好。
再比如童办也常常分享境外接种疫苗的攻略。这并不是催促每一位妈妈都去境外打疫苗。而是告诉你境外打疫苗的收益是什么,要怎么操作。但具体要不要去打,每个人还需要考虑自己所付出的成本--时间、精力、钱。这些因素在你生活中的权重,只有你自己可以评估。
我们如何鉴别“风险报告”-
育儿科普是否可信呢?
写育儿科普的不止童办一家,现在是媒体的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堆到你面前,肯定会叫你困惑和头疼。那么怎么判断一篇科普是否可信呢?
是否有出处和证据
这个世界上所有“科学养育”的观点都不是由个人发明创造的。它一定会有科学实验和统计报告来支撑它。而科学实验和统计报告所总结出来的观点,又会作为研究结论,由权威机构来发布。所以,严谨的科普,会在给出意见的同时也给出来源与出处。
要宣布某类产品有健康风险,是不能仅凭臆测的;那么,需要凭什么呢?
凭事故/伤害的警告意见
这就是诸如CPSC(美国消费者安全委员会)这样的政府部门的工作模式:收集某类产品的使用伤害报告。累计到一个数量,接着向消费者提出“不建议使用”的警告;严重的还会要求召回。
CPSC最为大家熟悉的一个例子,是婴儿枕头。年,CPSC向公众发出婴儿枕头使用风险的警告,建议不要给18个月以下的婴儿使用枕头。其理据就是在年到年期间---据CPSC估算---有起婴儿窒息死亡事件和枕头有关。
伤害事件的统计数据,是一个产品有风险的最确凿的证据。所以,如果CPSC不推荐某个产品,那么它就首先就应该从你的购物车中清除。
但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要等到伤害已经发生了,才告知大家某个产品不能用。
所以,我们还需要学界再给我们一些意见----
凭学界共识
比如说,在我们选择婴儿背带的时候,不能选择那些对孩子的关节没有支撑,让孩子的双腿自然下垂的背带。这个产品安全警告就来自“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学会“。
如上图所示,为了孩子的髋部发育健康。左图的这种就不要选,要选右图这种能让双腿充分打开的。
学科组织的要求常常会比政府机构要严格。因为政府机构的建议是后发性的,但学科机构是要防患于未然。
另一个例子是防晒霜,美国儿科学会就建议尽量不要选用含有“oxybenzone”作为防晒剂的防晒霜,但是FDA就批准oxybenzone出现在防晒霜中。
凭署名专业人士的意见
有一些新出现的产品,大概是由于被使用时间还不够长,使用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所以暂无伤害报告出现,学科机构也还没来得及研究。但是一些专业人士会站出来以个人名义表达他们的质疑。
比如说游泳脖圈,多名中美儿科医生都曾怀疑它的安全性。美国儿科学会(AAP)暂未公布他们的意见。但是美国儿科学会伤害、暴力和预防中毒委员会前主席凯兰?昆兰(KyranQuinlan)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颇为情绪化地表达他对游泳脖圈的担忧:“游泳脖圈把我吓的要命,我希望父母们也和我有同样感受...游泳脖圈是潜在的死亡陷阱...“
当收到这样的“专家意见”,你也应该对购买该类产品持观望态度。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给自己的焦虑设限
当某一类产品,已经在市面上出现了很长时间,没有政府机构,学科组织和署名的专业人士对它的安全性表达过怀疑,那就可以先放心的购买使用了。
不必因为知乎上某个不具名网友的几句话就忧心忡忡。
具体到滑板车这个问题上---现代滑板车产生于年,至今已经47年。47年间,从没有政府组织,学科机构和署名专业人士说它会导致孩子的发育缺陷。那作为普通家长,就不必再担心了。
有没有这种可能---政府机构、学科组织、专业人士全部看漏了。有些产品就是对孩子不好,然而这些机构和个人由于种种原因还不知道或还未发声。
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觉得人不能无限制地焦虑下去,为回避掉所有风险,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飞机有失事的可能,电梯有坠楼的可能。但人如果因此就不去坐飞机乘电梯,那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将寸步难行。
作为父母,当你已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vzigi.com/xcyy/10310.html